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检验方法讲义

X检验方法讲义


(二)2×c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表6-6 2×c联列表一般形式
其中Aij为实际观察次数, Tij为理论次数 (i=1,2;j=1,2,…,c)。
【例6·5】 检测甲、乙、丙3种农药对烟蚜 的毒杀效果:用甲农药处理187头烟蚜,其中37 头死亡,150头未死亡;用乙农药处理 149头烟 蚜,其中49头死亡,100头未死亡;用丙农药处 理80头烟蚜 , 其中23头死亡,57头未死亡。 分析这三种农药对烟蚜的毒杀效果是否一致?
株的理论比例为 红:白=3:1。
孟德尔(1865)在杂交 F2群体中随机
调查了929株,其中705株为红花,224株为 白花。这一结果是否符合3:1的理论比例。
若符合理论比例 红:白=3:1, 929株中的红花株数应为92:9×3/4=696.75株 白花株数应为 929×1/4=232.25株
或 T2=1650-1237.5=412.5。
表6-2
计算表
3、计算
4、统计推断
实际计算的 =1.5644<
,故p>0.05,不能否定 ,表明实际观察次
数与理论次数差异不显著。可以认为大豆花色
在F2的这一结果是符合3:1的理论比例,即大豆 紫花与白花这一相对性状在F2的分离比例符合
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种子灭菌的理论发病穗数:
T11=76×210/460=34.70
种子灭菌的理论未发病穗数:
T12=76×250/460=41.30 或 T12=76-34.70=41.30
种子未灭的理论发病穗数:
T21=384×210/460=175.30 或 T21=210-34.70=175.30
种子未灭菌的理论未发病穗数:
实际上获得的是红:白=705:224=3.147:1。 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有差异,各相差 8.25株。
产生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红花 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不符合3:1;另一种是 符合3:1,实际出现的 705:224是抽样误差造 成的。
到底属于哪种情况 ,需寻求合适的统计 数进行统计分析,即进行显著性检验。
表6-1豌豆杂交F2花色分离的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
由表6-1看出,两组的差数A1-T1、A2-T2
之和等于0,即
。因此,

能用来表示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符合程度
的大小。
先将A1-T1、A2-T2平方,然后再求和,即
计算

数值的大小可用来表示实际观
察次数与理论次数的相差程度 。

来表示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
表6-7 三种农药毒杀烟蚜的死亡情况
1、 提出假设
:对烟蚜的毒杀效果与农药类型无关; :对烟蚜的毒杀效果与农药类型有关。
2、 计算理论次数 在无效假设为正确
的条件下,计算各个理论次数 。
T11=109×187/416=49.00 T12=109×149/416=39.04 T13=109×80/416=20.96 或 T13=109-49.00-39.04=20.96 T21=307×187/416=138.00 T22=307×149/416=109.96 T23=307×80/416=59.04 或 T23=307-138.00-109.96=59.04
(2)独立性检验的理论次数是在两因子 相互独立的假设下计算。
(3)在r×c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中 ,共有 rc个理论次数,但受到以下条件的约束:
① rc个理论次数的总和等于rc个实际次数
的总和;
② r个横行中的每一横行理论次数总和等 于该行实际次数的总和。但由于r个横行实际次 数之和的总和应等于rc个实际次数之和,因而 独立的行约束条件只有r-1个;
它服从自由度为n的2分布,记为


若用样本平均数 代替总体平均数μ,则随机变量

服从自由度为n-1的2分布,记为

2分布是由正态总体随机抽样得来的一种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显然 ,2≥0 , 即 2 的取值范围是
[0,+∞;
2分布密度曲线是随自由度不同而改变
的一组曲线。随自由度的增大, 曲线由偏斜 渐趋于对称;
T22=384250/460=208.70 或 T22=250-41.30=208.70
3、计算
4、统计推断
因为

而实
际计算的
介于

之间,
故0.01<p<0.05,否定 ,接受 , 表
明种子灭菌与否和散黑穗病发病穗多少显著
有关,这里表现为种子灭菌发病率显著低于
种子未灭菌,说明小麦种子用该药剂灭菌对
图3-14给出了几个不同自由度的 2 概率
分布密度曲线。
2分布密度曲线特点: 1、右尾分布,当V增大到+∞时, 2分布趋近于正
态分布; 2、分布为正值; 3、反J型分布; 4、其自由度为n-1; 5、为连续型变数分布。
第二节 统计数
一、 统计数的意义
豌豆花色遗传中,红花和白花是受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F2植
数,即
,并记为 ,即
=
为组数,
为第i组的实际观察次数, 为第i组的理论次数。
是度量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偏离程 度的一个统计数。
对于上述豌豆花色的调查结果(表6-1), 可计算得:
表明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是比较接近的。
二、 连续性矫正
统计学家K.Pearson(1899)发现,对于间
断型次数资料由(6-1)式定义的 ,即
在适合性检验中,无效假设 :实际观察 的属性类别分配符合已知属性类别分配的理论 或学说; 备择假设 :实际观察的属性类 别分配不符合已知属性类别分配的理论或学说 。
在无效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按已知属性类别 分配的理论或学说计算各属性类别的理论次数。
适合性检验的自由度等于属性类别数减1
。若属性类别数为k,则适合性检验的自由度 为k-1。然后根据(6-1)或(6-2)式计算出
防止小麦散黑穗病是有效的。
在进行2×2列联表独立性检验时,还可下 简化公式 :
(6-4)
利用上式计算 ,不需要先计算理论次数,直接
利用实际观察次数Aij,列、行总和 、 、 、
和全部实际观察次数的总和 计算,计算工作量 小,累计舍入误差也小。
对于【例6·4】,可得: 所得结果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同。
续型随机变量 相近,这时,可不作连续性 矫正,但要求各组内的理论次数不小于5。如 果某一组的理论次数小于5,则应把它与其相 邻的一组或几组合并 ,直到合并组的理论次 数大于5为止。
第三节 适合性检验
一、适合性检验的意义
判断实际观察的属性类别分配是否符合已 知属性类别分配理论或学说的假设检验称为适 合性检验 。
若 (或 )≥
,p ≤0.01,表明实际
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差异极显著,实际观察的
属性类别分配极显著不符合已知属检验的方法
【例6·1】 紫花大豆与白花大豆杂交F1全为 紫花,F2出现分离,在F2中共观察1650株,其中
紫花1260株,白花390株。问这一结果是否符合 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的3:1比例?
稃尖无色糯稻的理论次数:
T4=743×1/16=46.44, 或 T4=743-417.94-139.31-139.31=46.44。
3、计算
4、统计推断
因 =92.6961 >
,故p<
0.01,否定 ,接受 ,表明该水稻稃尖和
糯性性状在F2的实际观察次数之比极显著不符
合9:3:3:1的理论比例。
的相差程度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各组的理论次数
可能不同。例如,上述两组的实际观察次数与理
论次数的差数的绝对值都是8.25,
都是
68.0625,但二者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红花组是
相对于理论次数696.75,相差 8.25; 白花组是
是相对于理论次数232.25,相差 8.25。
如果把各组的
除以相应的理论次
第三节 独立性检验
一、独立性检验的意义
对于次数资料,还可以分析两类因子是相 互独立还是彼此相关。
例如,研究玉米种子灭菌与否和果穗是否 发病两类因子之间的关系,若相互独立,表示 种子灭菌与否和果穗是否发病无关,灭菌处理 对防止果穗发病无效;若彼此相关,则表示种 子灭菌与否和果穗是否发病有关,灭菌处理对 防止果穗发病有效。
这一结果表明,该两对等位基因并非完全
显性、无连锁。
当属性类别数大于2时,可利用下面简化 公式计算 :
(6-3)
其中,Ai为第i组的实际观察次数,pi为 第i组的理论比例, 为总观察次数:
将【例6·2】按(6-3)式计算 :
用(6-3)式计算的 与用(6-1)式计 算的 因舍入误差略有不同。
用(6-3)式计算 不需计算理论次数, 且舍入误差小。
X检验方法讲义
第六章 检验
本章介绍对次数资料进行适合性检 验和独立性检验的 检验法。
第一节、2分布
设有一平均数为μ、方差为 的正态总体。现从此总体 中独立随机抽取n个随机变量:x1、x2、…、xn,并求出其 标准正态离差:

,… ,
记这n个相互独立的标准正态离差的平方和为2 :

或 。将所计算得的 或 值与根据自由
度k-1查 值表(附表7)所得的临界 值:
或 比较:
若 (或 )< ,p>0.05,表明实际观察
次数与理论次数差异不显著,可以认为实际观察 的属性类别分配符合已知属性类别分配的理论或 学说;
若 ≤ (或 )< ,0.01<p≤0.05,表
明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差异显著,实际观察 的属性类别分配显著不符合已知属性类别分配的 理论或学说;
【例6·2】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
状遗传。如果两对等位基因完全显性且无连锁,则F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