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探究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比较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对待外来文化态度
从1861年至1894年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洋务运动虽然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最终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
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而相较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变革,日本自此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其“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既变“体”又变“用”。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在于其“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变“用”而不变“体”,“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
其主要区别在于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
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中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
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
而且,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而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
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
"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
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
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因此在变革进程中,中国对于西方文化仅仅停于表面的接受,并未真正触动当时的封建制度,而日本则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并将这一特质加以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日本文明。
日本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善于向别的名族学习的名族,他们没有中国封建统治者那种天朝上国天下第一的妄大自尊的心理。
在没有与西方文明接触以前,他们一直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陆续来到日本,把西方的武器和消费品传到日本。
后来基督教也传入了日本。
对此,虽然德川幕政府认为基督教的传入是幕府统治的一大祸害,但日本是幕府统治下的大名割据体制,大名有着比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吏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在这种条件下,日本西海岸的一些封建领主带头信奉基督教,在自己的领地内引进西方的心事武器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势力。
于是,西方文明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日本社会的土壤之中,日本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打开了自己的眼界,热心学习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很文化知识。
当时在日本先后兴起的“兰学”和“洋学”就是日本民族这种热切学习西方文明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兰学”还仅仅反映了日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向往,那么“洋学”则已经反映了日本对西方制度的向往。
在1860年前后,日本通过向西方学习已引起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
而清朝本来是以民族征服战争的胜利者来统治中国的,入主中原以后,对人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待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怀柔政策。
满族统治者很快就被汉文化所同化,并且对汉文化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文化的心理已在满洲统治者心中不容动摇的扎下了根基。
这样在西方近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中国却在满清统治者的带领下,动员大量知识分子和财力物力进行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
一万卷之巨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眼睛向后,自我欣赏自己伟大古代文化的心理写照。
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伟大,他征服了自己的征服者,而且使他们五体投地,但是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当中国人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寻宝”和自我欣赏的时候,西方科学技术却得到飞速的发展。
日向西方学习,并且看出了自己的不足,产生了对未来社会的向往,而中国人却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远在西方之上”,这就在自己和读西方的认识上大大落后于日本了。
在改革进程中,明治维新是在“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把西方文明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使全社会达成共识:在实现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为此,他们派出一大批有为青年赴欧洲留学,这些人在国外特别注意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他们回国后成为领导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精英。
洋务运动不同,他们同样主张向要西方学习,不过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又有一个“基本国策”,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也派出中国的青少年赴欧美留学。
第一批是一群孩子,由容闳带领去了美国。
这有点像“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又类似于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这批孩子中后来虽然也出了几个科技人才,但是与当年的日本留学生相比,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以后中国政府又派出一批青年军官,专门去欧洲学习军事技术。
这些人在军事上是把好手,忠孝仁义的品行也不错,比如邓世昌、刘步蟾等人,但由于缺乏独立意识,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他们所掌握的坚船利炮后面,应该有什么制度来保证其运行。
因此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国始终停留在形式上,中国的封建体制仍未受到丝毫影响。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而洋务运动尽管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运动并未触动中国当时的封建政治体制,因此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道路。
通过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是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