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ppt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ppt


支撑相
❖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 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单支撑相
❖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为s,一般占一 个步行周期的40%。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 点:
❖ (1)足跟着地: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 成。
❖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 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 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东方男 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 平均为123.4±8.0 steps/min。双人并肩行走时, 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 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 量参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 健康人约为8±3.5cm。
足角和步频
❖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 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 °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的性质和程度 ❖ 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
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 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 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 学分析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 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 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 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 (swing 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 (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 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 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 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 (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双支撑相
❖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 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 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 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 个步行周期的20%,此阶段的长短与步行 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 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支 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 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 (5)膝关节屈曲增大:自步行周期的54.1%开始,偏瘫病人由于下肢 伸肌占优势,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完成困难。
❖ (6)足尖离地:自步行周期的60%开始,身体的重心线移到踝关节前 方, 足趾用力着地,通过下肢的蹬踏动作,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偏瘫患 者由于下肢痉挛,足下垂、内翻,下肢分离运动不充分,所以不能较好 地完成此动作,是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 成人在步行时身体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 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约为50%的高 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 行周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 中期,最低点是足跟着地;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 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现一次,其 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 期时出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摆动相
❖ 摆动相是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 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单位为s, 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此阶段的动作要点是:
❖ 1.足上提 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3.6%开始,是足尖离地、 下肢向前摆动的加速期。
❖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过身体的正下方。
步态分析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灌南分院 新区人民医院 主讲人 陈碧波
❖ 内容: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测量正常步态的基本参数 常见异常步态的种类及分析方法
❖ 目的:掌握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及分析方 法 熟悉常见异常步态的种类及分析方法
临床意义
❖ 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
❖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 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 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 着地所行进的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 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 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 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 也大。
步幅和步宽
❖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 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 (2)全足底着地: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 足内翻、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 (3)重心转移到同侧:由于单侧下肢支撑身体重量,偏瘫、关节疼痛、 平衡能力低下的患者往往时间过短。
❖ (4)足跟离地:自步行周期的41.5%开始,是向下蹬踏的起始动作, 偏瘫病人往往完成不充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