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历之( .
名词作状语,亲身
) )
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 .
名词作动词,见面
而不必求息 肩之地也( 使动用法,使……休息 ) .
4.古今异义
始于离者终于 合 .. 结束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 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 绪,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 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
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闲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
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反其道
2.一词多义
区别 (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 ( 告别,离别 ) 别醉不成欢惨将别 . 宜别图之( ) 另,另外 .
黛玉之孤僻( 恐惧,害怕 ) 而惩 . 责罚,处罚 ,无善不显( 惩无恶不惩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苦于 )
) )
行于其间哉( 运行,此指作怪 ) . ( 前去,前往 ) 赵王畏秦,欲毋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 实行,施行 ) . 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品行 ) . 行 为迟( ) 动作 视为止,行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读hánɡ ) . 行止( 道、路,读hánɡ ) 高山仰止,景行 . ( 量词,读hánɡ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
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 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缧绁 (léi xiè ) .. 婉慝 ( tè . ) 悚 然(sǒnɡ ) . 福祉 ( zhǐ ) . 战慄 ( lì ) . 虞 ( yú ) .
文本研读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
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 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一个孤独高洁的灵魂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 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 情悲剧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
释《红楼梦》的,因此比较注重解脱的哲学。他解释过程的成败
得失是另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 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并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其基
本理论架构是完全正确的。
3.文化常识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5年,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 小说的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 论文。它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 代文学批评的先河。作者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 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 “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 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2)介词结构后置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被动句 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投缧绁之中
6.熟语集释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可信。 7.名句集锦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 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 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国维(略,见《〈人间词话〉十则》)
2.背景资料
王国维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最
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 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尝试。他指出《红楼 梦》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品是一个大悲剧,是彻 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悲剧。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要么是 “评点”,要么是索隐本事。《〈红楼梦〉评论》问世以后,哲 学的美学的小说研究开始了,所以这篇论著开了红学小说批评的 先河,成了红学研究的经典。具体说,他是用叔本华的思想来解
冷漠,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爱情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
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
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
段情节,充分体现了她的个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 《葬花词》中袒露无遗: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
而行之。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 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 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 前的哀怨凄婉,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 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