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社会学案例分析

法社会学案例分析

和媒体发达的时 代,对有法律意义的典型事件作社会 学分析,对中国法治建设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关于轰动一时的肖志军、李 丽云事件,苏力教授曾作过详细分析, 但从法律社会学层面上看,并不成功, 在其论证的经验起点、论证过程和论 证结论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法学人 去批评、思考和检讨。
结语 笔者在论文写作结束之前还有二件事要交代,这 可让大家来进一步思考本文提出的问题。一是惊 闻已经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讨论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中就有:“抢救 危急患者可不经家属签字”的相关内容。据有关 报道相关专家提出该条款的动机就来源于“孕妇 拒签事件”等社会实例和相应的大众呼声。看来 ,社会的努力迟早会见实效的;二是最新的调查 表明:医方在李丽云就诊过程中并不是“尽了最 大努力”和实施了“无可挑剔”的救护行为,相 反他们对李丽云之死负有很大责任。同时,肖志 军之所以会拒签,原因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经常要远远超出学 者所能想到的范围。
(三)法律人的接棒 总之,上述材料的梳理表明:从李丽云母 婴死亡的社会悲情开始,到最后修改现有 条规的方案的提出,这就是一个正常的“ 问题自身逻辑”,不但其社会情感的基础 是牢固的,社会因素的考虑是充分的;而 且法规的修订和反思的思路及具体内容也 是符合正常法理逻辑的:它是在不根本动 摇现有的“签字手术”制度前提下,以有 限的自由法学思想渗入到我国现在在总体 上尚属概念法学范畴的制度中去,以部分 实质推理方法补充整体意义上的形式推理 方法。所以,社会多元性话语中隐藏着的 是一致性和连贯性极强的“总体条件”。
(一)成为公共事件的起因:一尸两命—又一个秋菊式的困 惑 肖、李事件中的“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是什 么呢?,那就是本事件中由于医方缺少“临门一脚”,坚 守“非签字不手术”的规则,导致李丽云及其婴儿非自然 的、非不可抗力的死亡,这无疑是整个事件的起因 ,是 生命的逝去让人伧然落泪而奋笔疾书。 法律人不能有半 点轻视这种普通人情感的倾向。这种情感的基础聚合力是 强大的。首先,这里的权利关注是具体的,李丽云母婴有 血有肉、活生生的存在,而非杜撰的“理想的生命体”, 所以不存在苏文指出的什么抽象的自由主义和权利口号; 其次,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水平使我们在面对任何个体生 命时,能回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样一种彻底的人文境界,李丽云母婴的生命是“值钱的 ”,所以有理由认为规矩应让位于生命而不是相反 。可 以说,即便李之死是“一件事”意义上的,它也未必没有 让人反思的价值。更有社会性意义的是,李丽云母婴之死 这个事件不但有足够的论题聚合力而且还有足够的论题散 发力。
其实,社会的理性反思之网是完整的。意欲修正制度的激 情之维又涉及到能给法律人带来诸多有价值、多层次、多方位 的社会性思考,提出了一整套社会与法律方面的系列问题,并 不是苏文所轻描的“看似深刻”那样简单。如:救人的最高宗 旨与条条框框的规则限制之间的关系如何?现实生活中特殊领 域内医患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合同关系吗?肖志军的性格是怎 样的环境中形成的?能否让医生既遵守法律又能救人之命?悲 剧之中是否有医患互不信任的社会根源? 总之,悲情的刺激、 激情的呼吁、理性的思考与合理的建议大致构成了人们对此事 件的社会反映之链。社会公众对本事件的判断、认识和态度在 某些法学家看来也许是“山寨版”的,但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距,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要真正从问题 自身出发,让制度回应社会生活,那也就有了一个“回归原始 ”的过程,即要紧贴社会的常理、常情和常识。而在这方面, 一般社会大众的发言水平也许并不比专职法律人差,只不过是 “分工”不同罢了。

一、起点:事件的回顾与再梳理—什么才是 真正的问题自身逻辑、社会情怀和社会共识 。韦 伯指出:“社会科学产生于对实际问题的关注, 而且还受到人们所要实现的社会变革愿望的刺激 。” 同理,肖志军、李丽云事件作为一个“实际 问题”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对法律问题进行社会学 意义上的认识、分析和探讨的一个生活标本,我 们于其中观察社会各群体的生活状态、抽出社会 关注焦点、寻找法律在适应层面上的漏洞、整合 社会大众对法律规范的各种主张,这是社会学分 析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同时,法律社会学意义上 的分析必须克服那种拟定片面事实、局限于单一 范畴和方法、预定价值倾向、偏重单方利益的做 法。
(二)关注焦点:制度修正—起因后的激情理性 尽管面对的是真实的一尸两命,也尽管有很多弱者的情怀 和社会不平的愤慨。但大多人也看到了现有制度框架内医 方的合法性和无奈性 。甚至人们很同情医方在规则与社 会舆论之间两头受气的尴尬。。人们真正想讨伐的是用生 命换守法的笨拙的法律制度。所以,人们在哀叹和挽惜之 余并没有太多停留在对医方的责难之上 ,而是更多地思 考与追问制度性问题,也就是“合法制度杀人”问题 。 进而想到的是制度修改和完善问题 社会大众的“人死而思变”的心态表面上看是由一种低层 而粗俗的人情关爱和内心情感所驱动而形成的,但如果我 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没有法律素养的感情用事那就大错 特错了,只要我们去仔细搜集和整理,很多批判和愤者的 话语之下隐含的是诸多理性,是激情表达着理性而不是相 反,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同这种制度进行 斗争当中,批判并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
首先,尽管有个人的特殊因素,但肖、李二人相对贫 困的状况与民工身份,难免不让人联想到如“同命不同价 ”案中农村户口方的吃亏、孙志刚案中孙本人的卑微地位 造成的惨剧等。在这些事件中,社会不断暴露自身的法律 公正问题,这也造就了当事人的弱势地位与媒体关注程度 成正比关系的奇特社会现象,中国的人本主义精神也许正 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塑造。再则,中国古来就有的濡弱谦 下的“民情之常性”,在当今社会这也应该是我们法律制 度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关怀。 其次,肖、李事件还直接或间接反应出当今社会不平衡的 医患关系和强弱关系 ,既即使假定本事件中医生有足够 多的如苏文所说的善行如免医疗费、多次规劝肖本人,也 实施了许多救治行为等,但人们还是不得不问:肖志军拒 签时的无知和心理变态难道只是肖个人的性格使然吗?肖 志军对医院的不信任是偶然的吗?管理部门简单一句“非 签字不手术”中就没有权利与权利的异化内容吗? 可以 说是本事件中的特殊原因与一些社会普遍原因共同造成了 李式死亡惨剧。也可以说社会底层长期存在的医患紧张关 系在肖、李事件中得到一次放大并有点变形的重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