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概论论文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说到住自然就离不开房屋,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
但在建筑早期,比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为了避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当时并没有考虑到什么建筑的艺术特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艺术对建筑的重要性,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是建筑美。
房屋早已经超出了一般居住范畴,建筑类型和用途日益丰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的外观和内部构造也日新月异。
人们不再局限于对建筑居住价值的追求,而愈来愈注重建筑的外观和结构的多样化,于是各式各样新奇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在感叹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加钦佩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建筑思想。
建筑与艺术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
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作一名艺术家。
艺术服务于建筑,建筑又充实扩大了艺术的门类与内容。
我认为艺术美主要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美。
“美”是建筑创作的最终要求。
因为“美”不但主宰着建筑本身的面貌,而且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
他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他可以表现出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给市民和观光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上的快慰。
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人们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观而设计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这样更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而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无疑给技术带来了一个难题。
也就是如何去建造他们。
因为在一个艺术的标准下想要把一个建筑建好,是技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
一个不加华丽修饰的建筑要求他利用本身的元素产生美,更是难上加难。
从艺术对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出艺术总是想技术发出挑战,而技术又总是不断进步,不断响应者这种挑战就,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
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拥有大量奴隶劳动力的奴隶社会开始的。
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文化发达地区是埃及、西亚、波斯、罗马和希腊。
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学的源头。
希腊人高度的建筑才能和大量的建筑活动,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希腊建筑不以宏伟取胜,而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其建筑设计的原则影响深远。
但是此时建筑类型还不是很多,结构也很单一。
到希腊化时期,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大了,公共建筑的类型增多了。
随着结构和施工技术的进步,艺术手法也逐渐丰富。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式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柱式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
柱式建筑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但建筑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
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窿结构的技术,以求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往往成为建筑的装饰品。
罗马建筑虽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壮美之感。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
再修罗马建筑技术和艺术失传。
10~12世纪,由于当时建筑上的木构架容易受火灾又难以加大结构跨度,于是欧洲人开始探索拱券结构的技术,罗曼建筑便形成了。
石拱券技术的继续发展,便形成了哥特式建筑。
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出现。
十五世纪初,被遗忘的古罗马建筑文化,又成为被崇奉的对象。
文艺复习时期是巨匠辈出的时代,也是建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建筑设计从匠人手中逐渐转移到转移建筑师的手里。
他们以丰富的建筑知识,睿智的眼光,探索古罗马建筑的法式和规律,总结当时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一代风格。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
古典主义建
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风格形成。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建筑艺术现代变革的产物,它是对18世纪纤巧细腻浮华的洛洛克艺术风尚的反动。
法国建筑从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中找到了灵感,它们尺度巨大,外形单纯,追求形象的雄伟、冷漠和威严。
新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在建筑世界的反应和延续。
提倡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构图规则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
随着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建筑学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
主要体现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意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技术和艺术特点;反对不合理的外加建筑装饰,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突出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将建筑艺术处理重点放在空间组合和建筑环境的创造;重视建筑的社会性质,强调建筑同公众生活密切关系,重视建筑的经济性。
这些建筑基本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建筑学完成了又一次重大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于现代建筑中出现的某些忽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忽视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的倾向,特别是某些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公式化的倾向,产生了怀疑,重新探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问题,在建筑风格上又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产生了众多的建筑流派,其中以后现代主义比较活跃。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许多领域.它强烈反对现代主义的各种观点,并且坚持形式发展的多样性。
尤其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 我们透过建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元素,可以感触到建筑师反映出来的建筑语义,以及他们的设计理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进行室内设计方面创作时,常出现“隐喻”、“装饰”和“文脉”等手法,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糅大众和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和室内环境。
在形式上突破现代主义单一标准的风格,更多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习俗,引向多元化风格。
从学科发展角度上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他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影响。
随便翻开一本建筑学杂志,我们总能看见其他学科的巨大影响。
建筑学是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的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逐渐上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就更加苛刻,这也就促进了建筑学向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就是如此世界才变得如此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