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民法亲属编
民法193條第1項規定(侵害身體健康之財損)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或健康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 加生活上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194條規定(侵害生命權之非財損賠)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 金額。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離婚(一)
夫妻兩願離婚者,得自行離婚。但未成年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民1049) 兩願離婚,應以書面為之,兩人以上證人簽名,並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民1050) 離婚經法院調解或法院和解成立者,婚姻關係消滅。法院應依職權通知該管戶政機關。 (民
1052-1)
離婚(二)
裁判離婚之原因(民1052) 重婚。 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 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 虐待他方直系親屬,或直系親屬對他方為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 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 夫妻之一方意圖殺害他方。 有不治之惡疾。 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 生死不明已逾三年。 因故意犯罪,經判處有期徒刑逾六個月確定。
民法 第 1122 條 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 第 1123 條 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
,視為家屬。 家庭暴力防治法 第 3 條 本法所稱家庭成員,包括下列各員及其未成年子女︰
一、配偶或前配偶。 二、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 三、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 四、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免危險所必要,並未逾越危險所能致之損害程度者為限。 • 前項情形,其危險之發生,如行為人有責任者,應負損害賠償之責。
何謂「侵權」行為?
民法184條規定: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 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 ,不在此限。」
民法195條第1項(侵權身體健康名譽或自由損賠)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 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 之適當處分。」(非財產之損賠)
民法195條第3項: 「前二項規定,於不法侵害他人基於父、母、子、女或配偶關係之身分法益而情節重大者,準用之。 」
過失
給付不能 給付遲延 不完全給付
物權→只要和土地或房屋有關的交易或法律問題,離婚 兩願離婚
法定繼承→限定繼承之有限責任
繼承
拋棄繼承→不論負債或資產,均不負責
完全行為能力人
•滿二十歲為成年(民12 ) •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 行為能力 (民13-Ⅲ)
民法188條第1項規定: 「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 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僱用人不 負賠償責任。」
親屬之種類及發生/消滅
一、種類 (一)血親:指彼此具有有血統聯繫之親屬
1.自然血親:凡係於共同祖先者
2.法定血親(擬制血親1072條): 透過收養契約始發生之血親關係
①婚生子女(1063條) ②非婚生子女
1064:準正 1065:認領
3.直系血親(967條第1項):
4.旁系血親(967條第2項): 非直系血親,而與自己身出於同源之血親
①己身所從出:尊親屬 ②從己身所出:卑親屬
「民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上「家」的定義
民法186條規定: 「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其因過失者,以 被害人不能依他項方法受賠償時為限,負其責任。前項情形,如被害人得依法律上之救濟方法,除 去其損害,而因故意或過失不為之者,公務員不負賠償責任。」
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
民法192條規定:(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對於支出醫療及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或殯葬費之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 任。 被害人對於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加害人對於該第三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社会工作与民法亲属编
課程大綱
近期新聞事件報導 複習民法總則、親屬編重要概念 社會工作專業與民法繼承之關係 民法繼承編之基本概念
複習民法總則、親屬編之概念
民法 互ㄧ 動個 的人 規出 定生 到 死 亡 , 各 種 與 他 人 或 團 體 來 往
財產 身分
民法體系圖
故意
債權
侵權行為 債務不履行
權利之行使(民148-152)
• 民法第148條 • 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
用方法。 • 民法第149條 • 對於現時不法之侵害,為防衛自己或他人之權利所為之行為,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已逾越必要程
度者,仍應相當賠償之責。 • 民法第150條 • 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急迫之危險所為之行為,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以避
限制行為能力人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 有限制行為能力。(民13-Ⅱ ) •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 ,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 但純獲法律上之利益,或依 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 必需者,不在此限(民77) •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 代理人之允許,所為之單獨 行為,無效(民78)
無行為能力人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 為能力(民13-Ⅰ) •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 力 (民15) •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 無效 (民75) •無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 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表 示(民76)
民法197條:(損賠請求權消滅時效) 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 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十年者亦同。
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187條第1項規定: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以行為時有識別能力為限,與其法定 代理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行為時無識別能力者,由其法定代理人負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