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课程设计参考—— 楼盖结构(单向板)

2018课程设计参考—— 楼盖结构(单向板)


第六章 楼盖结构
2.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和内力包络图
(1) 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在设计连续梁板时,应研究活荷载如何布置, 将使结构各截面的内力为最不利内力。如图6.7所示, 为一五跨连续梁在不同跨布置活荷载时,在各截面 所产生的弯矩与剪力图。 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法则: 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 载,然后向左右隔跨布置活荷载;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1


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钢筋混凝土楼盖可分为 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和现浇式三种。
装配式混凝土楼盖造价较低,施工进度快,预 制构件质量稳定,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 故在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 为了提高装配式楼盖的整体性,可采用装配整 体式楼盖。这种楼盖是将各种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 通过整结方法,使之构成整体。 由于现浇式楼盖整体刚性好,抗震性强,防水 性能好,故适用于各种有特殊布局的楼盖。
第六章 楼盖结构
第6章 楼盖结构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学习目的
1 对于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要求熟练掌握其内力按弹 性理论及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熟悉连续梁板设计特点及 配筋构造要求;
2 了解现浇整体双向板肋梁楼盖要求和掌握其内力按弹性理论
的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要求;
3 了解几种常用楼梯结构的受力特点应用场合及配筋构造要点。
图6.1 楼盖的主要结构形式
(a) 单向板肋形楼盖;(b) 双向板肋形楼盖;(c) 井式楼盖;(d) 无梁楼盖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
肋形楼盖是由板、次梁、主梁等构件组成的, 板的四周可支承于次梁、主梁或砖墙上。 这种弯曲后短向曲率比长向曲率大很多的板叫 单向板。
当板的长边与短边相差不大时,由于沿长向传 递的荷载也较大,不可忽略,板弯曲后长向曲率与 短向曲率相差不大,这种板叫双向板。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3 截面配筋的计算特点与构造要求
6.2.3.1 板的计算特点和构造要求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 6.3
梁的布置
(a) 主梁沿横向布置;(b) 主梁沿纵向布置;(c) 有中间走廊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2 单向板肋形楼盖的结构内力计算
混凝土结构宜根据结构类型、构件布置、材料性 能和受力特点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 方法有:
(1) 线弹性分析方法; (2)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
第六章 楼盖结构
(2) 内力包络图。
设计时,首先应在同一基线上绘出各控制截面为 最不利活荷载布置下的内力图,即得到各控制截面为 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叠合图,内力叠合图的外包 线即为内力包络图曲线,如图6.8中粗线所示。
在连续梁的某一跨中可能出现的控制弯矩有跨内 最大弯矩Mmax、跨内最小弯矩Mmin、该跨左支座截面 最大负弯矩−M左max、右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 M右max。 该外包线即为弯矩包络图曲线,如图6.8(a), 同样道理也可作出剪力包络图,如图6.8(b)。
当连续梁搁置在墙上时:
M=(1 − β)Me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当连续梁两端与梁或柱整体连接时:
M=(1 − β)Me − V0b/3
③ 连续梁各跨中截面的弯矩不宜调整,其弯矩设 计值取考虑荷载最不利布置并按弹性理论求得的最不 利弯矩值; ④ 连续梁各控制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可按荷载最 不利布置,根据调整后的支座弯矩用静力平衡条件计 算,也可近似取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按弹性理论算 得的剪力值。
第六章 楼盖结构
7.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1) 在使用阶段不允许出现裂缝或对裂缝的开展有 严格要求的结构,不能用此法计算,例如水池池壁、 自防水屋面等; (2)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重复荷载的结构;
(3) 处于负温条件下工作的结构或处于侵蚀性环境 中的结构; (4) 重要部位的结构和可靠度要求较高的结构; (5) 预计配筋较高的结构构件或采用塑性性质较差 的钢筋的构件,均不宜按塑性方法计算。
第六章 楼盖结构
(2) 不等跨连续板
① 从较大跨度板开始,在下列范围内选定跨中的 弯矩设计值: 边跨
( g q)l02 ( g q)l02 M 14 11
中间跨
( g q)l02 ( g q)l02 M 20 16
第六章 楼盖结构
② 按照所选定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由静力平衡条 件来确定较大跨度的两端支座弯矩设计值,再以此支 座弯矩设计值为已知值,重复上述条件和步骤确定邻 跨的跨中弯矩和相邻支座的弯矩设计值。
第六章 楼盖结构
求某跨跨内最大负弯矩时(即最小弯矩)时, 本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然 后每隔一跨布置; 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 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荷载; 求某支座最大剪力时的活荷载布置与求该支座 最大负弯矩时的活荷载布置相同;求边支座截面处 最大剪力时,活荷载的布置与求边跨跨内最大正弯 矩的活荷载布置相同;
第六章 楼盖结构
(3) 弯矩、剪力计算值 计算内力值应取支座边缘处的内力。该内力值可 通过取隔离体的方法计算求得,即 弯矩设计值:
M=Mc − V0×b/2
剪力设计值:在均布荷载作用下V=Vc −(g+q)×b/2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V=Vc 当板、梁中间支座为砖墙时,或板、梁是搁置在 钢筋混凝土构件上时,不作此调整(图6.9)。
第六章 楼盖结构
(4) 校核调幅以后支座和跨中弯矩值应不小于按简 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1/3; (5) 各控制截面的剪力设计值按荷载最不利布置和 调幅后的支座弯矩,由静力平衡条件计算确定。
第六章 楼盖结构
5.承受均布荷载的等跨连续梁、板的计算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等跨连续梁、板的内力可用 由弯矩调幅法求得的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按下式计算
第六章 楼盖结构
(2)计算跨度。该值与支座反力的分布有关, 即与构件的搁置长度a和构件刚度有关(图6.5所示 )。
(3) 跨数。 (4) 荷载。楼面荷载包括永久荷载g和可变荷 载q。永久荷载包括板、梁自重、隔墙重和固定设备 重等。可变荷载包括人和临时性设备重、作用位置 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其他荷载。 (5) 折算荷载。如图6.6所示
(a) 弯矩包络图;(b) 剪力包络图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9 设计内力的修正
(a) 弯矩设计值;(b) 剪力设计值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2.2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按考虑塑性内 力重分布的计算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法充分考虑了材 料的塑性性质和非线性关系,解决了弹性计算法 的不足。
1.塑性铰 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是其塑性分析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由于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 塑性性能,使构件截面在弯矩作用下产生塑性转 动。塑性铰的形成是结构破坏阶段内力重分布的 主要原因。
连续梁上的恒荷载应按实际情况布置。
第六章 楼盖结构
根据上述法则,可以确定出活荷载的最不利 布置,然后通过查附表 2.4 ,按照下述公式求出 跨中或支座截面的最大内力: 均布荷载作用下: M=k1gl02+k2ql02 V=k3gl0+k4ql0
集中荷载作用下:
M=k1Gl0+k2Ql0 V=k3G+k4Q
在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前提下,合理地布置板与梁的 柱的布置:柱的间距决定了主、次梁的跨度,因 此柱与承重墙的布置不仅要满足使用要求,还应考虑
到梁格布置尺寸的合理与整齐,一般应尽可能不设或
少设内柱,柱网尺寸宜尽可能大些。根据经验,柱的 合理间距即梁的跨度最好为:次梁4~6m,主梁5~8m。 另外柱网的平面应布置成矩形或正方形为好。
(2) 试验表明,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主要取决于纵向 钢筋的配筋率、钢筋的品种和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3) 考虑内力重分布后,结构构件必须有足够的抗 剪能力,否则构件将会在充分的内力重分布之前,由 于抗剪能力不足而发生斜截面的破坏。
第六章 楼盖结构
4.弯矩调幅法计算的一般步骤 (1) 用线弹性方法计算在荷载最不利布置条件 下结构控制截面的弯矩最大值; (2) 采用调幅系数β降低各支座截面弯矩,即支 座截面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M=(1 − β)Me (3) 按调幅降低后的支座弯矩值计算跨中弯矩 值;
第六章 楼盖结构
梁的布置:次梁间距决定了板的跨度,将直接影 响到次梁的根数、板的厚度及材料的消耗量。从经济 角度考虑,确定次梁间距时,应使板厚为最小值。据 此并结合刚度要求,次梁间距即板跨一般取1.7~2.7m
为宜,最大一般不超过3m。
为增加房屋的横向刚度,主梁一般沿横向布置较 好,这样主梁与柱构成框架或内框架体系,使侧向刚 度较大。如图6.3所示。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4 板梁的荷载计算范围及计算简图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5 计算跨度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6 连续梁的变形
(a) 理想铰支座时的变形;(b) 支座弹性约束时的变形; (c) 采用折算荷载时的变形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7 不同跨布置活荷载时的内力图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6.8
(4) 四边支承的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介于2和3之 间时,宜按双向板计算,但也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 的单向板计算,此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 构造钢筋。
第六章 楼盖结构
图 6.2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弯曲
(a) 单向板;(b) 双向板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1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对结构平面进行合理的布置,即根据使用要求,
(3)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4) 非线性分析方法; (5) 试验分析方法。
第六章 楼盖结构
6.2.2.1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内力按线 弹性分析方法的计算
线弹性分析方法假定结构材料为理想的弹性体, 变形模量和刚度均为常值。
1.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按照既符合实际又能简化计算的原则 对结构构件进行简化的力学模型,它应表明结构构 件的支承情况、计算跨度和跨数、荷载的情况等。 (1) 支承条件。如图6.4所示的混合结构,楼 盖四周支承于砌体上,中间部分的楼板支承在次梁 上,次梁支承在主梁上,主梁支承在柱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