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2)(一)设计题目……………………………………………..……………….…………………… (2)(二)设计资料…………………………………………………..………….…………………… (2)(三)设计内容………………………………………………………..…….…………………… (2)二、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 (2)三、内力计算 (3)(一)板的设计 (3)(1)荷载 (3)(2)计算简图 (4)(3)内力计算 (4)(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5)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6)裂缝宽度验算 (5)(二)次梁的设计 (5)(1)荷载........................................................................................,. (5)(2)计算简图 (5)(3)内力计算 (6)(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6)(5)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7)(6)裂缝宽度验算 (7)(三)主梁的设计 (8)(1)荷载 (8)(2)计算简图………………….…………………………………………………….……..…………………… (8)(3)内力计算及包络图 (8)(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9)(5)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1)(6)裂缝宽度验算 (12)四、绘制施工图 (12)参考文献 (14)一、设计任务书说明:该课设所属此次课程设计统一编号55号。
(一)设计题目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二)设计资料某4层框架房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承重,柱截面尺寸400×400。
结构柱网平面布置如附图所示。
柱网轴线尺寸l1=6.6m,l2=7.8m。
其中2、3、4层楼面建筑标高分别为4.200m、8.400m、12.600m。
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6.5 KN/m2。
楼面做法:10mm水磨石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水泥砂浆抹底,60mm焦渣混凝土垫层。
顶棚做法:V型轻钢龙骨吊顶(一层石膏板,无保温层)。
(0.12KN/m2)隔墙:150mm陶粒空心砌块(5~6 KN/m2),20mm石灰砂浆双面抹灰。
每道处于轴线上的梁均按设置隔墙考虑。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35;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采用HPB300级钢筋。
环境类别:一类。
(三)设计内容(1)确定结构布置方案,包括楼盖结构体系承重方式的确定,梁格布置,梁板截面尺寸的选定。
(2)按照选定的结构方案,用手算进行楼板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
(3)按照选定的结构方案,用手算进行梁的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包括正截面和斜截面)。
(4)绘制结构施工图。
图纸内容包括:1、结构平面布置(包括梁、板、柱布置及编号)2、楼板结构施工详图。
3、梁结构施工详图。
主梁要画出内力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并以此确定钢筋的截断、弯起等布置。
(5)结构设计计算书一份(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在内)。
装订顺序: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自选)软件分析结果(6)课设总结:包括收获、体会、创新点和建议等。
二、楼盖的结构平面设置主梁沿横向布置,纵梁沿纵向布置。
主梁的跨度为6.6m,次梁的跨度为7.8m,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2m,l02/l01=3.55>3,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为了保证刚度,单向板的厚度应不小于跨度的1/30,即要求板厚h≥2200/30=73mm,同时对于工业建筑,板厚不宜小于70mm,故取板厚为80mm。
次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 l0/18~ l0/12=7800/18~7800/12=434~650mm。
考虑到楼面荷载比较大,取h=550mm。
截面宽度取为b=200mm。
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h= l0/15~ l0/10=6600/15~6600/10=440~660mm,同时考虑到梁柱的线刚度比值大于4时主梁近似按连续梁计算,取截面高度h=850mm,截面宽c梁c柱楼盖的结构平面设置图见图1:图1 楼盖的平面布置示意图三、内力计算(一)板的设计(1)荷载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0mm水磨石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0.65KN/m260mm焦渣混凝土垫层0.06X16.5=0.99 KN/m280mm钢筋混凝土板0.08X25=2.0 KN/m2吊顶0.12KN/m2小计 3.76 KN/m2可变荷载标准值 6.50 KN/m2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或1.3;因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大于4.0 KN/m2,所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3。
于是板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1.2X3.76+1.3X6.5=12.962 KN/m2由恒荷载控制的组合: 1.35X3.76+1.3X0.7X6.5=10.991 KN/m2<12.962 KN/m2因此按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设计,则板的永久荷载设计值g=3.76X1.2=4.512 KN/m2可变荷载设计值q=6.50X1.3=8.45 KN/m2荷载总设计值g+q=4.512+8.45=12.962 KN/m2近似取g+q=13.0 KN/m2(2)计算简图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次梁截面为200mmX550mm,板的两端与梁整体连接,根据教材表11-4可得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1= l n=2200-200/2=2100mm中间跨:l 02= l n =2200-200=2000mm因跨度相差(2100-2000)/2000X100%=5%<10%,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
取1m 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3)内力计算由教材中表11-1可查得,连续单向板考虑塑性重分布的弯矩计算系数αm 分别为:边支座1/16;边跨中1/11;离端第二支座1/11;中跨中1/16;中间支座1/14。
同时为了考虑四边与梁整体连接的中间区格单向板拱作用的有利因素,对中间区格的单向板,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弯矩及支座截面弯矩可各折减20%,但边跨的跨中截面弯矩及第一支座截面弯矩则不折减。
则M A =-(g+q) l 01/16=-13.0X2.12/16=-3.58KN.m M 1=(g+q) l 01/14=-13.0X2.12/14=4.10KN.m M B =-(g+q) l 01/11=-13.0X2.12/11=-5.21KN.mM C =-0.8X(g+q) l 02/14=-0.8x13.0X2.02/14=-2.97KN.m M 2= M 3=0.8X (g+q) l 02/16=-0.8x13.0X2.02/16=2.60KN.m (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环境类别为一类,C35混凝土,板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为c=15mm 。
假定纵向钢筋的直径d 为10mm ,板厚80mm ,则截面的有效高度h 0=h-c-d/2=80-15-5=60mm ;板宽b=1000mm 。
C35混凝土,α1=1.0,f c =16.7 N/mm 2;f t =1.57 N/mm 2;f tk =2.20; HPB300钢筋,f y =270 N/mm 2。
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与该截面的配筋率有关,为保证调幅20%的内力重分布,则规定 0.1≤ξ≤0.35;跨中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最小配筋率为ρ=max{0.45 f t / f y ,0.2%}=0.26%。
则跨中配筋最小截面积为:A s =0.26%×1000×80=210 mm 2。
板的配筋计算过程见如下表:截面 A 1 B 2 C 弯矩设计值()kN m ⋅-3.58 4.10 -5.21 2.60 -2.97 210s c Mf bh αα= 0.0600.0680.0870.0430.050112s ξα=--0.062<0.350.070<0.5760.091<0.350.044<0.5760.051<0.35计算配筋(mm 2)01s c yA bh f f ξα=231260338164190(5)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由于板的跨度远远大于截面高度,决定了板的弯曲破坏一定先于剪切破坏,即在满足了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条件下,板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一般不需再计算即可满足。
(6)裂缝宽度验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2)中附录D.0.1内容,取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ψq=0.85,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条例3.4.5得一类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板底的裂缝宽度控制值为0.4mm。
M q=k1gl02+ψq k2ql02σsq= M q/( A sηh0)ρte= A s /A te,若ρte<0.01,则取ρte =0.01ψ=1.1-0.65 ftk/(ρteσsq)且0.2<ψ<1.0另外,由于板的厚度h=80>l/35=63mm,根据规范可不作挠度验算,即认为该板厚已满足挠度要求。
(二)次梁设计根据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楼盖的主梁和次梁的可变荷载不考虑从属面积的荷载折减。
(1)荷载设计值板传来永久荷载 4.512X2.2=9.926 KN/m次梁自重0.2X(0.55-0.08)X25X1.2=2.4 KN/m次梁粉刷0.02X(0.55-0.08)X2X17X1.2=0.384 KN/m小计g=12.71 KN/m可变荷载设计值q=8.45x2.2=18.59 KN/m荷载设计总值g+q=31.30N/m(2)计算简图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
主梁截面为300mmX850mm,计算跨度为:边跨:l01= l n=7800-100-300/2=7550mm中间跨:l02= l n=7800-300=7500mm因跨度差:(7550-7000)/7000X100%=0.71%<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次梁的计算简图如下:(3)内力计算由教材上的表11-1、11-3可查得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弯矩设计值:M A=-(g+q) l01/24=-31.3X7.552/24=-74.34KN.mM1=(g+q) l01/14=31.3X7.552/14=127.44KN.mM B=-(g+q) l01/11=-31.3X7.552/11=-162.2KN.mM2=M3=(g+q) l02/16=31.3X7.502/16=110.04KN.mM C=-(g+q) l02/14=-31.3X7.502/14=-125.76KN.m剪力设计值:V A=0.50(g+q) l01=0.5X31.3X7.55 =118.16KNV Bl=0.55(g+q) l01=0.55X31.3X7.55 =129.97KNV Br= V C=0.55(g+q) l02=0.55X31.3X7.5 =129.11KN(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跨内按T形截面计算,根据教材表4-9,翼缘宽度b f’=l0/3=7500/3=2500mm,b f’=b+s n=200+2000=2200mm,b f’=b+ 12h f’=200+12x80=1160mm,取三者中较小值,则b f’=116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