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人秀与纪录片的相互借鉴

真人秀与纪录片的相互借鉴

浅析纪录片对真人秀的借鉴—以《客从何处来》为例[摘要]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快速霸占各大银屏。

但其节目的低俗化,同质化一直为人诟病。

而纪录片却能去低俗地提升观众的审美,富有人文情怀;但是其姿态高,形式死的特点却将内容束之高阁,不被民众广泛接受。

如何将真人秀节目的平易近人与纪录片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大众审美,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本篇以《客从何处来》为例,通过分析此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特色,为解决此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纪录片真人秀-:真人秀的特点真人秀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颁发奖品为目的,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这就是现在很多电视节目,比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的节目形态,以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真实记录比赛的情况,放大里面的笑点和槽点,来满足观众的窥伺欲等一系列欲望。

1).“真”:明星们在真人秀中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无剧本,真实发生的。

它不同于以往安排好了的节目,因此它容易失控,而这恰恰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

2)“人”:不管前期的“真”做的多么的好,如果“人”对观众没有吸引力,那么前期的工作也是徒劳的。

所谓“人”,是非常有讲究的。

首先。

从最浅显的来说,参与者必须是名人,或者明星,总之是需要已经被大家认识的人,这样观众才能调动观众观看的欲望,那么当观众选择了节目,如何保持这个节目的黏性呢?人物本身的特征就至关重要,那么要怎么选人呢?人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物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人物个性的多样化,以及这个人是否能够增加节目的可看点,带来冲突。

笔者大概把人分为以下几类:A 类人物:拥有出色的相貌,以及十足的个性特征。

他的存在,能给整个群体带来影响。

因为其独特的个性,他被放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都能和其他人发生联系。

比如《极限挑战》里的张艺兴,性格温和,长相帅气,吸引年轻观众,是收视率的保障;B 类人物:性格不十分突出,外貌也不突出,但是具有可延展性。

有的人物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征,但是相处久了就会发现,你会慢慢喜欢上这个人。

C 类人物:本人或许没有个性,但是有一个鲜明的能让人记住的身份。

比如:跑男的王宝强。

总而言之,真人秀节目选人需要从,外貌,性格,故事,智慧,以及特色几个方面权衡和考虑。

3)“秀”:通过设置情景,来增加节目的戏剧性和可看性。

比如在许多真人秀节目当中会设置游戏,关卡,来增加节目的笑点,悬疑,吸引观众。

真人秀以“真”,“人”,“秀”为特色吸引眼球;纪录片却以其“实”的特点经久不衰。

这个“实”体现在,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展现事情真实本质,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把故事的含义,影响做实,而不仅仅是表面描述,一带而过。

在我国纪录片受众较窄,大多数了解纪录片的人,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其特有的艺术元素及艺术倾向相比综艺节目来说,可看性较低。

二是因为它的“实”,其描述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事情,节奏较慢,并不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

从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2013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有高达48%的公众不知道纪录片,28.3%的公众近半年内没看过纪录片。

而且,有超过1/4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不知道该片是纪录片,甚至有观众把它归类为电视节目、电视剧或电影。

在当前娱乐至死的极速年代,纪录片制作单一,展示渠道狭窄,国民人均学识不高,纪录片只能是停留在小众文化消费上。

结合真人秀的特点和纪录片的“实”,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就孕育而生了。

它的主要特色有三:一. 悬疑叙事吸引观众;悬疑,就是创作人员利用观众对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遭遇的期待心理,在作品中设置悬而未决的情节,不断引发受众,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编剧技巧。

悬疑叙事是实现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真人秀节目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节目的预告片都抛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观众,保证黏性。

而在纪录片中,尝试吸引观众的同时,要保证不扭曲纪录片的真实价值,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发现矛盾冲突,并为主题服务,怎么样保证这些的同时增加其叙事性是目前纪录片急需解决的问题。

《客从何处来》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节目不断地使用悬疑叙事,调控叙事节奏,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在陈冲探寻自己的外公为什么会自杀这集中,节目一开始便设置了一个疑问,寻根者陈冲自己在小时候,不懂事的年纪,就经历了外公的自杀。

除此之外对外公毫不了解,这儿引出了外公的生平经历,从经历中,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四年,从而提出那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会不会对外公后来做的决定有影响呢,一步步剥离开来,设置悬念,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设置悬念,慢慢丰富了人物角色,使人物立体化。

试问,如果直叙这个故事,会有多少人看呢?从故事的框架来看,只是一个药理学家的生平,但是通过开篇的问题一步步追问,寻找答案,观众的好奇心被悬疑气氛激发,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高了。

二.形式的戏剧性与内容的严肃性结合;《客从何处来》中,实录开始前嘉宾便被告知节目规则,征得同意后,由嘉宾提供家族联系人,节目组去联系。

节目组的实录前的准备过程对嘉宾是完全保密的,这样在现场,嘉宾的反映便能最大化的达到真实。

节目流程上,嘉宾在第一站解决了最开始的疑虑后,紧接着就要面对有原先问题衍生的新问题,从而踏上下一站的寻根之旅。

你的家族历史,就像一个拼图,每一站都会交给你拼图的一块儿让你慢慢去完成这个拼图。

开拍之前节目组已透彻了解嘉宾家族的历史,因此他们可以掌控寻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寻根地点的顺序等等,也就能控制寻根者知道预设问题的答案的顺序,这样就能最大化调动寻根者感情的流露和释放。

这样,整个纪录片就像剧情片一样,情节无法预料但跌宕起伏,戏剧性的冲突不断出现,给观众观看的快感。

在嘉宾选择上,节目组首先列出详细的遴选表格,并对大量明星艺人的祖辈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考证,根据嘉宾自身的寻根意愿以及故事性来筛选最后确定。

经过沟通和调适,最后确定了易中天、曾宝仪、陈冲、阿丘、马未都五位嘉宾。

这几位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娱乐领域里都有十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开放嘉宾与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上传你家族的故事,如果被采纳,上传的故事会出现在结尾的花絮中。

名人与互动元素的加入,为节目戏剧冲突的扩大提供了可能,节目中的故事通过名人效应在观众中传播,观众通过互动也自愿的有序参与到录制过程。

因为《客从何处来》本身是纪录片,每个故事独立存在,拍摄和叙事方法不尽相同,没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与常规的纪录片区别不大。

历史画面的穿插回放,音乐、解说词、镜头的运用也都符合是一部传统纪录片的特点。

同时节目探讨的是私人的历史,内容甚至涉及到外公自杀等沉重的话题,这就要求节目组扮演好旁观者的角色,保证节目的严肃性。

三精神内核坚实;在这个泛娱乐化的年代,许多真人秀不太注重精神内核,盲目崇拜收视率,而纪录片却担负起这个使命,真实记录着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搭建起我们看世界的窗口。

《客从何处来》,摒弃了真人秀崇尚收视,娱乐至死的弊病,体现了媒体应有的精神担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在有温度的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同时也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帝王将相之外的历史,埋藏在普通人身上的历史,才是最动人的、最值得关注和书写的历史。

《客从何处来》很好地交融了国家和个人的历史。

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反应当时那个大时代下,普通人物的命运,让明星家族脱离了明星的光环,回到了那个时代下的一个普通角色。

私家历史与时代、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它让历史从课本和史书中解放出来,活生生地体现在普通人和普通家庭中,而大历史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很多时候,人们沿着纤细的根须,一层一层埋头掘进时,会突然发现,眼前屹然矗立着一座大山,正沉重地压在根须之上。

如果说个人史是深埋在地下的根须,那大历史就像裸露在地面上的山脉。

5个人的寻根之旅中,或多或少都触及了大的时代史,国家史。

当小人物的命运一点一点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交叉、碰撞时,激荡出来的残酷火花和人性张力往往也最打动人。

普通的故事离我们最近,也最能最打动人,在明星的光环下,更多人能够通过了解私家史,来了解历史。

既有易中天、陈冲这样显赫家世的追溯,也有阿丘、曾宝仪、马未都这种平凡人的历史。

片中能看到易中天回到母亲曾经生活工作的湘西旧址,揭开母亲避战乱一路从北到南,从总理府大小姐成为战时保育员的战时命运;而阿丘客死异乡的外公,背后则是一大批旧时马来华工的悲苦历史;曾宝仪为了了解战时去了台湾的外公而重回大陆寻根,带给观众的则是海峡两岸浓浓的乡愁。

大历史通过小人物的命运重新展现,并在破碎的历史片段中,重新编织起历史的传承和血脉的联系。

这种个人与时代的互动,才是片子中最打动人的东西。

节目也告诉观众们,个人和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是平凡又独特的,对于当下社会的人们,不忘历史,反思自我才是对家族,对国家未来最负责的承诺。

在这个娱乐爆炸的年代,各大媒体竞相从境外引入版权,试图在感官享受为王的综艺圈中占得一席之地。

那一档像《客从何处来》这样好的节目,有担当的节目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首先你必须要了解观众需要什么,他们想看什么。

形式娱乐和内容深度严格来讲并不矛盾的,而是需要一个平衡。

怎么在之中寻求一个平衡呢?《客从何处来》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首先对于真人秀来说,节目组不能一味地买版权,照搬模式到中国来,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国情,国民的认知度是不一样的。

当下应该尝试的是取其精华,了解国情的同时添加上自己的文化,完善和突破现有的国外真人秀节目元素,注入中国味的元素符号,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才能获得生命力。

而内容上,不能纯粹为了满足公众好奇,追求商业价值为目的,其所营造的“真实感”,往往经过制作者的特别设计,甚至以牺牲参加者的隐私和尊严为代价, 满足公众的窥探心理。

(二)再者,怎么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呢?这就要求节目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内核。

比如说《爸爸去哪儿》如果能够做到,让观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决定多陪陪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这就建立起了精神内核。

当人们看完这个节目后至少还有回味,还有反思,那么这个节目就能实现它的一部分价值了,不仅给人们带去了欢乐,也给人们带去了反思。

(三)然后,对于纪录片,笔者认为它的出路在于需要在以纪实为本,寻求纪录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比如这次的《客从何处来》的创新,把纪录片和真人秀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当下的流行趋势下观众的口味,又能真实地通过纪录片的方式来反应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这是在形式上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