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纪录片分析《客从何处来》第二季· 钮承泽篇序言《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第一档真人寻根的纪录片。

主题在于感悟历史,探索尘封的家族秘密。

摄制组去到明星祖辈生活的地方,用镜头记录下来明星探寻祖先足迹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下来他们在寻根过程中一次次的惊喜和失望。

通过名人们对于家族史的追溯,来展现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客从何处来》在拍摄中并没有运用精致的拍摄手法呈现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而是采用了最质朴最原始的纪录方式来凸显人的本性和历史的面貌。

这部纪录片中很容易看到长镜头和特写镜头。

第一季播出的时间是2014年4月27日。

分为八集,每集的时长为40分钟。

第一季参加的嘉宾分别是易中天、陈冲、马未都、曾宝仪、阿丘。

第二季的播出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至12月28日,嘉宾相对于第一季不但人数上增加了一个,而且嘉宾更偏向年轻化。

第二季参加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钮承泽、撒贝宁、佟丽娅、谢娜、金士杰。

由于中国很少有家庭有很完整的家谱,单纯的追溯历史拍摄难度很大,并且不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

因而第二季风格跟第一期也有了不同。

第一期更多的是在表现追溯历史,而第二季则将重点转向了个人情感。

通过一个明星的家族故事来体现人物感情。

这样的朴素真实的故事叙述,让很多人都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正文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类纪录片给人的最大的感受是真实。

看似没有过分的修饰的拍摄让所有观众都能深切体会镜头带来的画面。

同时也最容易引发思考甚至争议。

2015年年底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引起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与反思乃至批判。

而以目前较热的话题“寻根”为主题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也在播出后收到广泛关注。

一真人秀类型纪录片故事的呈现与编排1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纪录片要让大多数人可以看得懂,让大家觉得“好看”,就要巧妙地运用“说故事”的技巧。

让纪录片不单单是一种纪实而是在纪实中加入一些艺术的元素。

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的故事性十分生动。

每一个明星在探寻家族秘密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都是讲着一个个的故事。

寻根题材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马未都曾说:“个人的家族史构成了我们的民族史。

个人的身世和家族的往事里,总能找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子。

”《客从何处来》的故事讲述不单单是通过当事人之口用语言的形式来讲述,在走访过程中所有与家族老者有过接触的人们,那些祖先曾经走过的路,住过的房子,甚至是那些从家族祖先手中传承下来的老物件,都可以在镜头前诉说过去的故事。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如果使用过度,会对纪录片真实性造成干扰。

(导演:钮承泽)第二季的钮承泽篇分为上下两集。

上集为《大军阀太外公》讲述的是追溯其太外公孔繁锦的事迹。

下集《渐冻人父亲》主要围绕其父亲的事迹展开。

钮承泽是台湾著名导演,其父钮骅年少时离开北京老家参军后来到台湾,后来得了渐冻症最终没能回到北京老家,而在他卧床的十七年间一直让他坚持着的就是对北京老家的思念以及和北京亲人的通信。

钮承泽的太外公是民国时期的陇南王孔繁锦。

他的寻根之旅则主要是围绕这两位先辈开始。

二摄制组的前期准备1找到过去的物品和材料钮承泽的家族故事的探寻是围绕着他的太外公和父亲展开的。

一个是曾经的陇南王孔繁锦,一个是身在台湾身染重病的父亲钮骅。

资料收集和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中搜集到孔繁锦的家谱以及一些相关文献。

天水见到史学家张泉提供的文献材料和孔繁锦打造的货币“孔币”以及孔繁锦用来激励士兵的勋章。

过去的人物故事在探寻父亲的过往时钮承泽说,他参加客从何处来只是为了解答一个疑问:当年父亲为什么要独自参军然后从北京去到台湾。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摄制组提前的准备就是从父亲北京老家的亲人着手。

找到父亲的亲人,了解他的故事,从三叔那里得到多年来父亲的书信,打印之后,送到钮承泽面前。

拿到东京的友人澄川雅弘写给钮承泽的书信。

(钮家家谱)2联系好一些了解过去的人大军阀太外公摄制组去到台湾,北京,天水,找到了很多当时了解孔繁锦的人。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天水历史学家张泉,以及天水三维见过孔繁锦的老人。

渐冻人父亲为了更清晰的呈现他的寻根之旅摄制组必须提前去到北京,联系到钮骅的兄弟姐妹,大致了解清楚钮骅在北京生活的背景,还要联系钮骅在北京生活期间他周围的人。

摄制组联系到北京钮承泽的三叔钮骠,他收藏着钮骅的书信。

联系到钮承泽的堂哥钮初,联系到钮承泽从未谋面的堂叔钮芟以及一位历史学家。

找到钮承泽的九奶奶潘月娥,她是和父亲钮骅关系最亲密的人。

(和北京的亲人们吃饭)3策划好钮承泽的寻根路线大军阀太外公的路线第一站北京,见到二舅爷孔祥泽。

去到国家图书馆查看孔繁锦家谱以及相关记录过孔繁锦的文献。

最后去到天水,当年孔繁锦创办的工厂,常去拜访的老友哈锐宅院,以及在晚年租住过得地方。

(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渐冻人父亲的路线首先是在台湾,看到父亲遗留下来的书信,画。

然后开始了北京的寻根之旅。

到了北京,首先去到三叔家也见到了和父亲神似的堂哥钮初。

在三叔家看到了父亲从1982年到2000年写给老家的一百多封家书。

了解父亲在台湾的思乡之苦。

之后去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见到了堂叔钮芟,以及一位历史专家,同时也见到了钮家的家谱,了解了钮家先祖的故事。

最后由堂叔带领去到了九奶奶家,了解到父亲离开北京前一夜发生的故事。

也知道了少年时期的父亲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

回到台湾回到父亲住院十多年的台北荣民总医院。

阅读到一直替父亲寄信的日本友人澄川雅弘从东京寄来的信。

(来到北京)二摄制组进行剧情策划《客从何处来》是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

围绕明星寻根的过程展开,因此更加注重纪实,更多的是跟随者寻根者的脚步来纪录这一过程。

但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影响进度,摄制组也做了充分的前期调查,并且为明星们设计好了寻根的路线,也提前联系了与之相关的人,准备了大量的后期需要的材料。

因此,《客从何处来》也不完全只是纪实,其中加入了摄制组少部分的策划。

在钮承泽篇下集中,一开始摄制组就给了钮承泽一本打印好的父亲写给北京老家的家书。

想先让他阅读可是钮承泽拒绝,等到寻根旅程几乎结束的时候,又一次拿出家书,而这一次钮承泽说自己会看的。

(摄制组打印的家书)三拍摄技巧特写镜头交代细节长镜头追踪与其他类的纪录片不同的是,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在拍摄的时候很少使用精致的拍摄手法。

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居多。

长镜头更多的是拍摄出对过去的追踪,而特写镜头更多的交代一些细节,人物内心。

在整个纪录片中,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发现一些过去的事情的时候,各种情感交织之下,流泪或着微笑。

在拍摄中也是很擅长也注重捕捉到主人公细微变化的表情。

(父亲家书剪报特写)(钮承泽流泪)空间表现时间《客从何处来》还有一个很明显也很独特得拍摄手法,用空间表现时间的拍摄。

因为寻根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的人物和物品都没能保留下来,而这个时候往往会借着拍摄有相同性质的物品来体现已经无法看见的人或者物。

(老树象征已经不在了的孔繁锦)拍摄中交代位置变化地区位置发生变化时候,会用拍摄地标的方式交代新的位置。

寻根之路不是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完成的,踏寻着祖先的足迹,他们曾经活跃过的地方,甚至跟他们有一丝牵连的地方都会去到。

为了避免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混乱。

地理位置和路线的交代就十分重要。

(去往孔繁锦任职之地)后期剪辑1悬念提前一般在纪录片开头会剪辑设计悬念。

一段对话,一个物品或者是一段自述。

都会促使着我们去探寻接下来的发展。

在《客从何处来》第二季钮承泽篇的开头摄制组工作人员首先给了钮承泽一本打印的钮骅写给北京老家的家书。

但是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他却说不一定会看。

这本家书上都记录了什么样的故事,让观众很想了解。

这是悬念之一。

紧接着钮承泽的表现更是成为这一集的开头更大的悬念:钮承泽说自己不会去看那本家书。

那是他痛苦的回忆。

究竟在他和他的父亲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又为什么父亲的家书会是他痛苦的来源?这都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好奇,让他们带着这重重的疑问开始观看这部纪录片。

真人秀题材的纪录片在后期的剪辑中除了开头的悬念外,在后来的故事叙述中一般会按照时间顺序。

在钮承泽寻根的过程中,剪辑的顺序几乎与钮承泽寻根的先后顺序一致。

2清楚的呈现主线整个纪录片的主线十分明确。

在上集《大军阀太外公》里关于太外公孔繁锦的追溯是围绕他的军阀身份展开。

很自然的先去到国家图书馆查找关于他的历史文献,之后的重点就放在孔繁锦曾经任职九年,又在晚年回去度过他的十六年余生的地方:甘肃天水。

在那里见到并且询问了几位见过孔繁锦的老者。

了解在孔繁锦生活在天水期间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一个戏剧化的情节点是,一位老者说孔繁锦的老年及其萧条,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他衣衫褴褛光脚板在写雪天拉着板车走过街道。

如果这真的是孔繁锦最终的归宿,那对于钮承泽来说这无疑会让他难过心酸。

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转折出现:摄制组找到了孔繁锦在晚年租住过房子的房东,房东的孙子很确定的告诉钮承泽,孔繁锦的晚年并不是外界传说的那般萧条。

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它的一生。

就连葬礼也是很热闹的。

这样的结局也许让钮承泽甚至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感觉到些许的安慰。

这是一部纪录片,却有了几分戏剧性的味道。

钮承泽篇的下集《渐冻人父亲》主要是围绕的问题是:为什么当年的父亲会在年少时候独自离开家参军后来离开北京去了台湾。

后来一切的讲述则都是为了解答他的这一个问题而展开的。

找到父亲的兄弟,从他们口中得知究竟是什么让他离家。

看到三叔收藏的父亲的书信和有关钮承泽的剪报。

更是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一个怀才不遇被病魔禁锢十几年的人对家人对国家的深沉的爱。

而观众也仿佛通过那些书信看到了当年那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钮骅。

最后拜访的九奶奶潘月娥,是父亲离家前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后见到的人。

九十三岁高龄的老人,甚至有点老年痴呆,但是在明白了来着是小满的儿子之后。

却瞬间变得清楚了起来,回忆着钮骅离家前的那个夜晚,也诉说了再也没能相见的遗憾。

解说词与字幕《客从何处来》中解说词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压缩时空。

那些无法在现的历史人物和场景在解说词和空镜的配合下得以在现。

这在这部纪录片中十分常见。

在追溯祖先当年的经历时,解说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让观众以清晰地视角看见历史。

片中还有大量的字幕用来解释和强调。

钮骅的家书中的部分内容在配有解说词的同时还有大量的字幕同时出现。

让钮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饱满的呈现。

(字幕对家书内容进行强调)结语《客从何处来》的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所在。

这样一部明星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索要表现的就是通过纪录他们在寻根过程中的感悟,惊喜,遗憾和收获,让更多人在看到历史看清过去的过程中也能看清现在的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