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6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

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王玲教授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

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

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

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

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另有学者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

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

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

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

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

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有改动)1.下列关于“茶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艺”这个概念虽然在中国古代还没有直接提出来,但“茶道”和“茶文艺”的提法和“茶艺”有相近之处。

B.“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海峡两岸茶文化界虽已认同、接受,但对其概念的理解却有许多分歧。

C.“茶艺”是关于茶的艺术,虽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技艺,但它是人文的、主观生动的,不同于具有科学性的茶叶审评。

D.“茶艺”具有综合性,它与文字、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了茶艺文化,茶艺和茶艺文化就构成了茶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玲教授认为,茶艺指艺茶之术,茶道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一“艺”一“道”,构成了茶文化的核心。

B.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范先生的茶艺概念和茶文化、茶学意义相同。

C.有的学者认为,茶艺就是艺术性的饮茶,是把生活中的饮茶活动艺术化,包括烹制过程中的备器、择水、取水等技艺。

D虽然上述几种说法在对茶艺的概念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在茶艺包含着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点上,看法是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中国古代的茶道在概念上与后来的茶艺有所不同,但也仅仅是一步之遥,对后来的茶艺发展还是有影响的。

B.先有“茶道”一词,后有“茶艺”一词,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历来都有不同,这种理解上的混乱不利于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C.在作者看来,茶艺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技艺,但由于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所以这个程序和技艺是不包括种茶、采茶和制茶的。

D.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这些饮茶方式融入一定的文化特质,就有可能形成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茶艺形成。

二、古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9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人。

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

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

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

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

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

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

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

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③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

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

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

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

政尚宽简,人皆宜之。

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

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

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

”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

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其机悟率类此。

久之,复为殿中监。

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①尚:娶公主为妻。

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③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雅.自款结雅:平素B.我父子尚肯相假.乎假:借助C.帝让.之曰让:责备D.由是见.亲礼见:被,表示被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通谆勤,且.献金环且.庸人尚羞之B.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以.疾改蒲州刺史不赂者以.赂者丧D.久之.,复为殿中监之.二虫又何知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B.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C.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D.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京兆,政区名,在今北京及其附近,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

B. 高祖,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又如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

C. 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其次为侯,伯,子,男四等爵位。

D. 拜,授予官职,表示任职授官的还有授,除,征,辟等。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太宗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宇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5分)(2)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0.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11.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佳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