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
磺脲类、双胍类、格列酮类、每日 2 次预混胰岛素
• 主要改善餐后高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 快速胰岛素:Lispro,Aspart
• 主要改善空腹血糖
睡前NPH、Glargine、Detemir
不同联合降糖疗法的评价标准,效果及安全性
• 非结局性指标 (临床及实验室)
–血糖控制良好程度
基础及餐后血糖全面控制 能否长期维持血糖稳定(HbA1c)
• 对器官损害的危险因子的影响
–尿白蛋白排量,血PAI-1水平等
• 反映炎症因子的指标
–C-反应性蛋白 (CRP) –血基质金属蛋白-9 (MMP-9)等
药物联合方案的选择
近期收益:血糖达标控制 远期收益:致死、致残率下降
治疗成本、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等
控制餐后血糖是血糖全面达标控制的重要部分
– IGT阶段心血管危险已经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高 血压患者大多合并高血糖 – 亚洲人群糖尿病尤其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者众多(DECODA 研究、上海社区人群调查等) –餐后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血糖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 胰岛素及类似物 • 磺脲类、格列奈类 • 二甲双胍 比较成熟的新型降糖药
α-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酮类
GLP-1 类似物,DPP-IV抑制剂
PPAR双靶点(γ、α)制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皆作用于KATP钾通道
应用时只选其中一个品种,必要时可换品种 不合用 2 种磺脲、2 种格列奈或磺脲+格列奈类 如合用并不能提高疗效,反失去每一品种的特点
高胰岛 素血症 内皮功 能失调 纤溶异常/血 炎症 栓前状态 微量白 蛋白尿 高同型半胱 氨酸血症
IMT
餐后高 血糖
生活方式
促胰岛素分泌剂 TZD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胰岛素 他汀类 ACEI / ARB 阿斯匹林 维生素C/E
★
☆ ★ ★ ★ --★ ★ ---
★
---
★
---
★
---
★
★
--★
★
餐后 血糖
未控制的高血糖
血糖 (mg/dL)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相对功能 (%)
胰岛素水平
大血管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病史(年)
0 5 10 15 20 25 30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的原则
以血糖为中心 全面控制代谢异常及多种危险因子
UKPDS:超重糖尿病患者HbA1c的变化
9
HbA1c (%)
8
常规饮食治疗 格列苯脲 二甲双胍 胰岛素 氯磺丙脲
7
6
- 0.25 0 2 4 6 8 10
年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 854-65
• 血糖升高与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
• 降低血糖可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 单一药物治疗效差,逐年减退;需要及时采 用联合药物治疗
UKPDS以后,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进展
• 血糖控制目标的强化
– 空腹血糖 – 餐后血糖 – HbA1c < 100 mg/dl, < 140 mg/dl < 6.5 %, < 7.0 % < 126 mg/dl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的实施策略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策略
• • • •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要求和原则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阿卡波糖在联合用药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肥胖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50 200 150 100 50 0 -10 -5
糖尿病诊断
• 强调及早联合用药 • 降糖药新品种、新剂型问世 • 各型联合用药经验的积累
ADA, AACE、IDF 及中国血糖控制目标
生化指标 ADA1,2 <7 mg/dl mmol/l AACE3 < 6.5 IDF4 (欧洲) < 6.5 mg/dl mmol/l 中国5 < 6.5
HbA1c(%)
mg/dl mmol/l
-基础生物化学研究:高糖毒性与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Funagata Diabetes Study/DIS研究/RIAD研究/檀 香山研究/临床荟萃分析等 -干预研究:STOP-NIDDM研究、MeRIA研究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策略
• • • •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要求和原则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阿卡波糖在联合用药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nseca V, et al. Endocr Rev. 2004;25(1):153-75.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恶化 ★ 改善 ---缺少资料或无明显改变或不一致
口服降糖药物的代谢效应
电势缩短受损
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血管张力,缺血时KATP开 放,血管舒张 • 对心血管潜在不良影响的差别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节省胰岛素效果
在相仿降血糖效果条件下,释放的胰岛素较少
• 对体重的中性作用
• 重度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少
• 降血糖的“胰外作用”,不依赖于促胰岛素释放的作 用 • 降糖以外的效果(抗氧化应激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双胍类
格列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制及重点有别 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 格列酮类:主要提高胰岛素对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
此二类药联合应用明显强于单用其中一类
二甲双胍
• 以抑制肝糖输出为主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作用均有作用
• 对血脂谱也有改善
•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 单用甚少引起低血糖 • 降低PAI-1等炎症指标 • 不增加体重,有轻度降体重作用,肥胖患者效果显 著
–对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明显增加,中度增加,影响不明显 使胰岛素下降 对HOMA β细胞功能测验长期的影响
–对血脂谱的影响
TC,LDL-C,HDL-C,TG
–对血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轻度降低,显著降低
联合降糖疗法的评价标准
• 对体重的影响
–明显增加,轻度增加 –不变,稍减
• 低血糖
–发生率 –严重程度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格列齐特,缓释剂 格列吡嗪,控释剂 格列美脲 • 磺脲类受体(SUR)结合位点的差别 结合及解离速度的差别
• 不同组织SUR结合的选择性
SUR1 β细胞,高血糖时关闭KATP,分泌胰岛素 SUR2A SUR2B 心肌细胞,缺血时KATP开放,保护心脏免因动作
体重 LDL-C 小而密LDL-C HDL-C TG FFA 高血压 PAI-1 CRP 噻唑烷二 二甲双 促胰岛素 α-糖苷酶 酮类药物 胍 分泌剂 抑制剂 或↑ 或↓ ↑ 或↓ ↓↑ 或↓ 或↓ ↓ ↑ 或↓ ↓ 或↓ ↓ ↓ 或↓ 或↑ 或↓ ↓ ↓ ↓
↓ ↓
↓ ↓
2型糖尿病联合降糖疗法的原则
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常见心血管危险因子
• 高血糖(空腹+餐后)
• 高血压 • 脂代谢紊乱 • 超重/肥胖 • 吸烟 • 中心性脂肪堆积等 • • • • • • • • 高胰岛素血症 内皮功能失调 纤溶异常/血栓前状态 血管炎症 微量白蛋白尿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管壁异常 餐后高血糖等
现有药物对非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UKPDS: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 单用格列本脲、氯磺丙脲(A组)、胰岛素(B组)、二
甲双胍(肥胖)(C组)
– HbA1c控制在7%以下病例
A(%)
3年 50
B(%)
47
C(%)
44
6年
9年
34
24
37
28
34
13
联合和单独用药在HbA1c达标率的比较
平均HbA1c值 8.8% 8.5% 8.7%
阿卡波糖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并奏效
糖耐量低减(IGT)阶段
预防2型糖尿病,恢复正常糖耐量/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早期
血糖升高较轻,β细胞功能尚可,单独用药奏效
糖尿病中后期 可与各类降糖药联合用药取得效果
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
• 对空腹血糖达250~270 mg/dl,显示葡萄糖毒性状态,立即用 胰岛素控制血糖,以迅速改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数月 以后可能改用或合用口服降糖药 • 重症监护病人呈高血糖者,应激高血糖,原潜隐糖尿病,强化 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可降低死亡率 •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Lispro 或 Aspart 用于餐前,超长效类似物 Glargine 或 detemir 作为基础补充可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 泌 • 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 (1 种或 2 种 ) 及时合用睡前 NPH,按需调量, 必要时全天用胰岛素,有利于改善β细胞功能
< 6.0 < 7.8
mg/dl
mmol/l
空腹/ 90–130 餐前血糖
餐后血糖 < 180
5.0–7.2 < 110 < 140
< 110
NA
< 6.0 NA
79-110 4.4-6.1
< 10.0
NA
NA
睡前血糖
110–150 6.0–8.3
NA
NA
NA
NA
NA
NA
1Standerd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5; 28(Suppl. 1):S4-S36.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2; 25:S35–S49.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Endocrine Pract 2002; 8 (Suppl. 1):40–82. 4European Diabetes Policy Group. Diabet Med 1999; 16:716–730. 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P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