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禄丰县和平镇小学平掌完小张晓燕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对比例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的不同,并逐步抽象出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体验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概况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

1.什么叫做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出示比例:
2.4: 1.6= 60 : 40
3、引出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介绍比例各部分名称
(1)在比中只有两个数叫前项后项,
(2)在比例中,有几个数(有四个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边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两边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内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3)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18:4=9:2 185 :4=3:103 23 =49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这么多的比例,例题的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自主计算“ 2.4: 1.6= 60 : 40 ”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有什么关系?
(3)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
(3)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 ×60=96
(4)我们可以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验证: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呢?
18:4=9:2 185 :4=3:103 23 =49
自主计算出每组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6)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小结并板书课
我们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
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出示题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 1)0.2∶2.5 和 4∶50 (2)1.2∶ 43 和 54 ∶5
2、自主尝试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以上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交流
4、和上节课学过的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鼓励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5、完成41页的“做一做”。

6、交流。

四、总结本节课:
1、回顾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 ×60=96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