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

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来源:日期:2007-05-09 责任编辑:点击 421次沁阳市农村居民点规划(2006-2020)总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合理整并”的方针,以规划为先导,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深化新农村建设内容,优化村庄布局,构建合理的村庄等级结构,以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为前提,重点建设中心村,控制保留基层村,引导部分村庄搬迁整合,构建有序的现代化村庄网络。

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逐步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规划期内安排王召乡、西向镇等8乡镇33个行政村进行拆并,缩减农村居民点规模400公顷。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背景及形势(一)地理位置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属焦作市所辖的县级市。

地处北纬34°58′~35°18′和东经112°43′~113°02′之间,南北长36.80公里,东西宽29.30公里。

东以丹河为界与博爱县相望,南与孟州市和温县二市县毗邻,西连济源市,北倚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595.89平方公里。

境内有太澳、济焦新两条高速公路,常付、冢沁、林邓三条省道,焦枝、候月两条铁路穿境而过,太洛、紫黄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二)地形地貌沁阳市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

北部山区多为林地,土层浅薄,适宜发展林果牧业;丘陵北接山地至太行山南部边缘洪积扇顶部,南至焦克公路,呈东西带状分布,植被覆盖较差,地表冲沟和砾石较多,除少数园地、人工造田外,多为荒地;平原区分沁北倾斜平原和沁南冲积平原两块,沁北平原地面开阔、地势平坦,是全市农作物高产地区,沁南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是沁阳市粮棉油的集中产区。

(三)气候土壤沁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沁阳市山区土壤主要为棕壤、低山丘陵区多为褐土、平原区主要为潮土、沁河滩区及相邻地区为风沙土。

沁阳物产丰富,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大豆、麻类、烟叶。

(四)水文、矿藏沁阳市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水资源充足,水质较好,主要有沁河、丹河、济河等,其他有仙神河、云阳河、逍遥河等季节性河流;人工渠有广济渠、永利渠、丹西干渠等;水库有逍遥水库、八一水库、九渡水库等。

境内矿藏资源较为丰富,金属矿主要有铁矿、铝土矿、铜矿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煤、耐火粘土、高岭土、石灰岩、白云岩等。

(五)历史与人文资源沁阳历史悠久,历代多为郡、府、州治,古代曾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千年古县,素有“覃怀古都、河朔名邦”之美称。

全市现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朱载堉墓3处国家保护文物,唢呐、怀梆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邘国故城、曹谨墓、太平天国指挥部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邓禹冢、李商隐墓、何瑭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

境内神农山景区集龙脊长城、神农古迹、白松雅韵、猕猴憨态等为一体,是“北方山水”的经典代表,被评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六)经济社会条件沁阳地处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是豫西北的重要工业和商贸城市,是全国重要煤炭集散地、造纸机械之乡、玻璃钢之乡和河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市、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市、首批35个经济扩权县市之一和河南省园林城市。

全市现辖3个乡、6个建制镇、4个办事处,307个行政村、24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472472人,耕地总面积30161.61公顷,人均耕地0.064公顷;平均人口密度793人/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103.15亿元,人均2.18万元,整个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文化亮市、旅游名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着力点,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安排规划期间各业各类用地,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促进沁阳市经济社会平缓较快的发展。

(一)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结合沁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最急需的建设用地。

加强同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公共文化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用地和社会事业发展用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遵循节约集约用地、有利生产生活、改善农村面貌的原则,考虑到现状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一定量的周转指标,加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心村建设也需要周转指标,预计规划期内新农村各项建设需新增185.44公顷,这部分指标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自求平衡解决。

(二)稳步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农民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空心村”整治,逐步实施迁村并点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节约集约利用。

积极探索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协调发展。

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沁阳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治按照迁建型(逐步迁建型、引导迁建型)、保留发展型(保留控制发展型、保留适度发展型、保留重点发展型)、合并组建型三种类型进行。

规划期内安排迁建型村庄2个、保留发展型村庄24个、合并组建型村庄7个(沁阳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序详见表3-1)。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加强农村交通、供电、供水、排水、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

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单家独院向规划居民点集中。

同时,结合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居住环境良好,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

为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四)沁阳市总潜力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和《沁阳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成果,沁阳市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为2945.53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复垦潜力为1041.83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1130.39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潜力为60.15公顷,土地开发潜力为713.16公顷。

第四章加快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一)加强农用地整理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农田林网和灌排体系,进一步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规划至2010年通过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10.09公顷,至2020年通过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78.52公顷。

农用地整理估算投资3768万元。

(二)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按照城镇化整理型、迁建型、保留发展型、合并组建型四种整治模式,制订沁阳市村庄迁并方案,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至2010年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134.91公顷,至2020年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368.48公顷。

农村居民点整理估算投资3600万元。

(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资金保障按照现有的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机制政策,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来源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资金筹措量可以满足土地开发整理投资需要。

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税费征收,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社会资金与信贷资金、农民个人投劳抵资和各级政府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由造成土地破坏的单位,严格落实履行复垦义务和责任;对滩涂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与河务、水利部门相协调,以不影响泄洪为原则;对新增加的耕地积极与农业部门结合,通过相应的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使其达到基本农田的质量标准。

第五章加强土地利用调控(一)科学调整村庄用地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整治空心村、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协调农村居民点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的空间关系,统筹安排集镇村庄建设用地,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形成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环境优美的集镇和村庄用地布局。

(二)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至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由2005年的4242.47公顷减少到3842.47公顷,净减少400公顷;其中2010年减少到4097.47公顷,净减少145公顷。

(三)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配置农村居民点用地和部分城镇发展用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基础设施用地增减自求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尽可能多地争取城镇用地置换指标,为城镇建设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规模指标的确定焦作市下达沁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规模为400公顷,根据沁阳市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整治范围和数据,结合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最终确定沁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分解表(详见表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