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强侵华战争

列强侵华战争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准备
日本准备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 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 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 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55年)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计划武力攻取中国 沿海地区并划归日本版图,然后进一步肢解中国, 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的方案。 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 朝的战争准备。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 。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目的在于推翻清 王朝的统治。 1895年,兴中会组织发动广州起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试问中国勇气?
——民族危机与民族亢奋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人所添。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将山。
——俾斯麦(德)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准备
中国准备
1894年6月9日,日军登陆仁川,进占汉城。到 这个时候,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 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 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 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 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 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摘编自《盛世之毁》
●中国何以战败?
——两个皇室
中国皇室
光绪大婚庆典,耗费银子500万两。 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 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其终生不欢
●中国何以战败?
——两个皇室
日本皇室
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撙节内 宫开支,进餐时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箫停 了,什么锦衣玉带,什么钟鸣鼎食,天皇不要享受, 不要排场,只要海军。 1887年,天皇发布谕令: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十 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 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 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敢问中国出路
——民族觉醒
“公车上书”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 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敢问中国出路
——民族觉醒
“兴中会”
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
3、欧美列强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 ,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 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 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明治维新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 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 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 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 之源,其在此乎?
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第12课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华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清朝对日宣战诏书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 为中外所共知 ……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 该国王请兵援剿……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 援……倭人无故派兵……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 改国政……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 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 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 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 乘我不备……开炮轰击……无理已极,势难再以 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
军国国民的迅速养成
梁启超说:“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 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 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即有之,亦空言而已” 西方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 鸿章一人战耳。”
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 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3千万两白银; 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 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摆脱生存危机,制定出大陆政策
2、清朝方面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 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 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 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 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 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 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 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 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探究二、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两种准备 两支军队 两个皇室 两国国民
●中国何以战败?
——两种改革
洋务运动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 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匠, 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毕为中 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 国利器,则莫如觅制造之器。 ——李鸿章
另一个角度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杀中国教民,杀在华外国人,焚教堂,清廷 没有尽力制止,反而纵容姑息,任其滋生蔓延,最后更是 许可义和团大举进入北京,焚烧教堂,屠杀教民,威胁在 华传教士和外国公使生命安全。 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华 人基督徒死亡(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此外,也有许多 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 未有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 的清军以及中国平民约七千人。 义和团对清末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不仅倾力破坏华北 大地上所有现代化设施,而且导致北方商贸活动迅猛凋敝 ,负面影响覆盖全球三分之一强的国际贸易活动。
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海军。
●中国何以战败?
——两国民众
清朝民众
反观中国,作为典型的异族统治,国家与民众之 间的关系在满汉对立的背景下不仅是疏离的,甚至是 敌对的,满洲统治者为防止汉人崛起而采取愚民政策 ,民众只知逆来顺受,对于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对 于同样是异族的日本人没有明显的仇恨心理,不愿意 替一个异族去打另一个异族,清军对中国民众的残害 更是让民众难以对满人统治的国家产生认同感。 因此,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出现任何民间的抗 日组织,反而在日军占领区民众完全以顺民的姿态出 现,甚至争相报名应征日军运输夫谋取生计。
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走出经济困境。
●中日因何而战?
让我们看看东亚地图。日本不过是一个稍离欧 亚大陆,浮于海面上的一个岛国而已。朝鲜半岛像 是一肢胳膊,从欧亚大陆伸向日本。当时中国认为 ,只要把朝鲜半岛揽在自己的翅膀之下,朝鲜半岛 随时可以成为攻击日本的绝好基地。同时,可以使 没有腹地的岛国——日本的防卫变得困难起来。为 生存而战。 ——日本扶桑社《新编历史教科书》(02年版)
民众对于国家的淡漠心态
●中国何以战败?
——两国民众
日本民众
明治维新的重要目的就是仿效欧洲,将日本改造 成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其成果在本次战争中初步得 到显现。 战争初期,陷入危机的日本民众对于战争没有任 何兴趣,但是在政府爱国主义的鼓噪下迅速掀起对于 战争的狂热,即便生活贫困也还是从口中省出十个八 个梅干钱捐献给前线的士兵,并对战争后可以获得多 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成功 地将民众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日本对清宣战诏书
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 之化于平和之治……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 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 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 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 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 东洋全局之平和……清国……派大兵于韩土, 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朕虽始终与平 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 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 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中国何以战败?
——两支军队
北洋海军
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一支,规模略具, 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 艺……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 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 之势。 ——李鸿章 日本蕞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 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 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 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