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课件
(2)将向量 W (W1,W2,L ,Wn )T 归一化:
Wi
Wi
n
Wi
i1
i 1,2,L ,n
所求得 W (W1,W2,L ,Wn )T 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14
(3)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
n i1
( AW )i , nWi
其中 (AW )i 表示向量 AW 的第 i 个元素。
15
18
• CR,检验系数
CR= CI RI
• 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 • 一般地,当CR0.1时,可认为判断矩阵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 矩阵,直至满意的一致性。
19
(四) 层次总排序
▪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 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 性权重值,这就称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需 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对于最高层,其层次 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
1,和积法: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aij
aij
n
akj
k 1
i, j 1,2,L ,n
(2)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相加:
n
Mi aij j 1
i 1, 2,L ,n
12
(3)将向量 M (M1, M2,L , Mn )T 归一化:
Wi
Mi
n
M j
j 1
i 1,2,L ,n
基
础
邮电通讯发展水平0.256
▪ 若上一层次所有元素A1,A2,…,Am的层次总 排序已经完成,得到的权重值分别为a1,a2,…, am与aj对应的本层次元素B1,B2,…,Bn的层次 单排序结果为:
b1j ,b2j ,b3j ,L ,bnj '(这里,当Bi与Aj无联系时,bij 0)
20
(四) 层 次 总 排
交通运输及发展水平0.426
设判断矩阵为:
W1
W1
W1 W2
L
W1
Wn
W2
A
W1
W2 W2
L
W2
Wn
..M.........M........M........M.....
Wn W1
Wn W2
L
Wn Wn
为 A 的特征根, W (W1,W2,L ,Wn )T 为特征根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1
特征向量近似解法
所求得 W (W1,W2,L ,Wn )T 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
max
n i1
( AW )i , nWi
其中 (AW )i 表示向量 AW 的第 i 个元素。
13
2,方根法:
(1)计算判断矩阵A每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
n
Wi n aij j 1
i 1,2,L ,n
7
W1
W1
W1 W2
L
W1
Wn
W2
A
W1
W2 W2
L
W2
Wn
..M.........M........M........M.....
Wn W1
Wn L W2
Wn Wn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
8
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标度
▪对任意两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予以量化。
M
ann
设 aij 的元素
Wi
Wj
aij
,则判断矩阵 具有三条性质:
(1) aii 1;
(2)
aij
1; aij
(3) aij aik akj ;
满足这三条性质的判断矩阵,称为完全一致性判断 矩阵。
n阶完全一致性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 max n;
其余特征根为 0。
10
(二) 权重的确定方法
1~9标度方法列表如下:
标度 1
定义(比较因素i与j) 因素i与j一样重要
3
因素i比j稍微重要
5
因素i与j较强重要
7
因素i与j强烈重要
9
因素i与j绝对重要
2,4,6,8 介于以上相邻两种情况之间
倒数
两目标反过来比较
9
a11 a12 L
A
a21
a22
L
M M L
an1 an2 L
a13
a23
建立层次模型的步骤如下: (1)明确问题,搞清楚涉及的因素以及因素相
互之间的关系。 (2) 将决策问题层次化,划分为总目标层、分
目标层和方案层。
4
三、求解步骤
➢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 (3)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对判断矩阵
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 (4)一致性检验通过后,确定各层排序加权值,
若检验不能通过,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 (5)得出层次总排序。
5
层
构造判断矩阵C
次
求C的特征向量
单
排
求C的最大特征值
序
求
一致性收敛
解
判断
过
是
程
结束
修改判断 矩阵C
否
6
(一) 判断矩阵
概念:设Wi表示反映第i个方案对于某个最低 层目标的优越性或某层第i个目标对于上层某一 目标的重要性的权重,以每两个方案(或子目 标)的相对重要性为元素的矩阵A称为判断矩 阵。
层次分析法
1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 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 ➢主要特征是: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 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 数量化。 ➢1982年被引入国内后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 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 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 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各因 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 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数,权数最大的 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假设:是层次之间存在递 进结构,即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递进。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层次结构模 型。
CI= Max -n
n 1
• CI愈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差; • λMax-n愈大,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
差; • CI=0,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17
• 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 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 指标的平均值。
• 3—9阶矩阵的RI取值见下表:
阶数 3 4 5 6 7 8 9 RI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三) 一致性检验
• 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 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 阵A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 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 要对判断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
•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和检验系数进行检 验。
16
• CI,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