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课外阅读】孔子的主要弟子
主要弟子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字子游,又称叔氏。

常熟人。

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

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

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

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

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

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

孔子弟子。

以德行见称。

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

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

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33岁时去世。

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

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

人们尊称为曾子。

孔子弟子。

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

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

相传着有《孝经》和《大学》。

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

清阮元有《曾子注释》。

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

字子路,通称季路。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

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

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

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
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骞。

孔子弟子。

以德行见称。

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

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

宰予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我,通称宰我。

孔子弟子。

以言语见称。

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

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

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

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

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思想家。

姓孔,名伋。

孔子之孙,孔鲤之子。

相传是曾子的学生。

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

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

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

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

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

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

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

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