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周民族史诗

第二讲 周民族史诗


• 由后稷起,周人进入农耕社会,母系社会开始瓦解
• 《生民》艺术的反映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颂扬祖先在发展 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记述周人树艺五谷所取得的成就。 诗篇对当时播种的谷物的种类、除草肥田的措施、以及农作 物生长的过程等,都作了周详的记载,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的 细心观察和对生产经验的全面掌握,生动再现了古代人民征 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顽强进取的无畏精神。







公 刘 时 的 老 城 墙
周人早期都邑和西周重要遺址
第二节 周民族史诗的思想内容
• 一 《生民》与周族的源起
1、《生民》文本分析
• 1-3章记述周人始祖后稷的具有神异色彩的降生,和出生后曾被三弃三收的非凡 经历。
•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 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昂(áng):我。 豆、登:用以盛祭品的食器。 亶:确实 时:善、好
• • • •
• 周人重视祭祀,后稷既是周人始祖,又是 农神,作为上帝的子孙,他们敬天祭祖 • 祈福祛灾,而后稷也得到了上帝的庇护—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生民》篇正是通过描述后稷神的出生传 说和从事农业生产,获取五谷丰收,在有 邰建邦立业,祭神求福,一直造福后世的 故事,歌颂了周人祖先后稷对周部族的杰 • 出贡献。
• • • • • • • • 揄:《说文》引作“舀”,取出 浮浮:《说文》引作“烰烰(fú)”,热气上升貌。 惟:考虑,筹划 萧:香蒿。 祭脂:即牛肠脂。祭祀用香蒿和牛肠脂合烧,取其香气。 羝(dī):公羊。 軷:祭道路之神。祭后以车轮碾过祭牲,表示行道无艰险 一说是剥的意思
•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 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 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 • • • • • • 相:助。以上二句是说后稷对于种植庄稼有助其成长的方法。 黄茂:指嘉谷 种:短;褎(you):长高 发:拔节 秀:垂穗 栗:栗栗,众多的样子 邰:地名,今陕西武功西南
周民族史诗:
• 1)《生民》: 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发明 农业、定居邰地(陕西武功西南)以及开创祭 礼的事迹,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 2)《公刘》: 叙述周部落首领公刘率领周 人自邰迁至豳地(陕西彬县、旬邑),初步定 居并发展农业,为周代统治阶级的开国历史。
• 3)《绵》: 叙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自豳 迁至岐山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 业兴国,以及文王的开国历史,进入奴隶 制时代。 • 4)《皇矣》:先歌颂周文王之祖太王、其 伯太伯、其父王季之德,然后叙述周文王 伐密伐崇、克敌制胜之武功。 • 5)《大明》: 叙述周文王、武王从开国 到灭商的历史。夏末商初,周人开始阶级 分化阶段。
第二讲 周民族史诗
第一节 史诗概念和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 史诗, “epic”,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泛指人类童年时期记录古代神 话传说和英雄事迹的叙事诗。
• 《辞海》的解释:史诗,指古代叙事诗中 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 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 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够不上史诗的 规模,不能肯定为史诗。 • 具体说法各家稍有不同:郑振铎《插图本 中国文学史》、余冠英《诗经选》等称之 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称之为历史叙事诗;朱自清《古诗歌笺 释三种》引吴康《诗经学大纲》称之为记 叙类;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 为它们“与后世的叙事诗相当接近” 但缺 乏动人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可以看出, 按吴、游之说,这几篇作品不但说不上是 史诗,而且也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叙事诗。
远古圣处女‚图腾感生‛的方式 (类型)大致有下列数端:
“履迹”感生
• 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据周作云 先生《周祖先以熊为图腾考》(1979)研究, 姬字的”臣”旁原像“熊迹”之形,姬字 从女从臣,即由姜(女)履大人之迹(熊迹)的 图腾信仰而来。
“吞物”感生
• 商族的先人是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玄 鸟(燕子)的“子”(即卵)而生下了契,所以 商人就以玄鸟为图腾。
• 4-6章写后稷的成长过程及发明农耕、种植谷物的情形。
•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 • • • • • • • 岐:聪慧;嶷:伶俐 就:求 蓺:艺,种植的意思 荏菽:大豆 役:颖的借字,禾尖。 穟穟:谷穗下垂的样子 幪幪(méng):茂盛覆地 唪唪(běng):多果实貌
• 胡适原名嗣穈,据《胡适自传》介绍,胡 适有三位兄长:大哥嗣稼、二哥嗣秬,三 哥嗣秠,几兄弟的名字正好是出自《诗· 大 雅· 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天敬祖的虔诚与 热情
•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 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遇异”感生
• 即圣处女与怪异之图腾事象发生接触或受 其“干忧”而导致受孕,此类图腾多为无 生物或自然气象(如雷电)。据《史记· 五帝 本纪》正义记载:“(黄帝)母……见大电绕 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 寿丘。”
• 《生民》是取材于神话故事的, 而 ‚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 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例如‚ 稷‛ 的母亲是‚ 姜嫄‛ , 而 ‘稷’是五谷。‚姜嫄‛是姜地的平 原。这显然是田地生庄稼这一认识在 人们幻想中的反映, 突出的是农耕文化 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谷物种植的崇拜。
甲骨文:周
• 商代是以祭祀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事奉鬼 神是商王室的首要任务,而周代则是以礼 仪文化为主的社会,祭祀文化的作用也更 多地是为礼仪政治服务。周代祭祀的目的 不是只为向神祈福,求神保佑,而是重视 人们在祭祀活动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
二《公刘》《绵》与周民族大迁徙
• 《公刘》记公刘去邰迁豳, • 《绵》记古公亶父去豳迁岐。 • 这两次大迁徙前后相隔九世,但每一次迁 徙都带来了周族命运的根本改变,周族人 因此而一步步走向强大。
• 世界各民族最初的历史记述,往往都是诗歌 的形式如《荷马史诗》等。
• 对中国是否真正存在史诗, 有很多人存有异 议。
•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 中国人却没有 民族史诗, 因为他们的关照方式基本上是散 文式的, 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 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 况, 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 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大障碍。”
•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pi), 无菑(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 • • • 先生:头胎 。达: 羍,初生的小羊 不坼不副:生得滑利,胞衣和产门都没有破裂。 赫:显。高亨解释为“诉” 宁、康:都训“安”,意思是:“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吗?”这 是写姜嫄的惴惧。践大人迹而生子是大怪异的事,姜嫄疑为不祥,所 以下文又说“居然生子”。 • 居然:徒然。生子而不敢养育所以为徒然。
•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 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 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 • • • • • 寘:置。 腓(féi):隐蔽,庇护 字:乳育。 实:作“是”解。 覃(tán):长。 訏(xū):大。
后稷三次被母弃置于外,故而得名“弃”。
后稷被弃原因

1.无父被弃说 •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引褚先生之 语曰:“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 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 ,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公刘
• 公刘,公是爵, 刘是名,是周人开国历史上的 第二个伟大人物。据说原来住在邰地的周人受 到夏桀的侵略, 在公刘率领下渡过渭水北迁豳 地(今陕西彬县一带)。《公刘》记述了从出 发前有组织地安排准备, 到在幽地热火朝天地 定居, 呈现了周人迁豳后一片兴旺发达的气象 。
豳:猪灵崇拜
• 迁徙之始: •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 裹 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 2.图腾考验说
• 朱存明先生说:“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 ,这带有图腾考验仪式的内涵。”在经过 严峻考验后,被认为是神异式的人物,长 大后便在氏族中有了很高威望。
• 盛广智《<生民>诗义新探》中说:“弃婴是姜 姬时代的一种习俗,姜嫄弃子,不过是例 行公式性的体质检验,加以淘汰选优。原 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匾乏,不 可能养活过多的婴儿,因而只能把不能在 艰苦条件下存活的孩子弃掉,只让那些经 住产峻考验的孩子活下来。”
• • • • • • 笃:忠厚 埸( yì)、疆:田地的疆界。 埸:小地界;疆:大地界 橐:装东西的口袋,两头均有口。 思辑:谓和睦团结。思,发语辞。 用光:以为荣光。
• 诗中充满农业生产的劳动热情,洋溢着丰 收的喜悦。后稷作为传说中的“教民稼穑 ”的农官,作为周人发明农业的始祖神,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的重要贡献。
•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 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 归肇祀。
• • • • • • 秬(jù):黑黍。 秠(pī):一种黑黍。《尔雅· 释草》:“秠,一稃二米。” 穈(mén):赤苗嘉谷(初生时叶纯色)。 芑(qǐ):白苗嘉谷(初生时色微白)。 恒(gèng):遍;满。“恒之秬秠”言遍种秬秠。 任:抱。负:背
《诗经》最早的德文译本出现于1833年, 当时黑格尔已经逝世一年而未及见到。
• 《诗经》中到底有没有史诗呢?这集中在 对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和《大明》等五篇反映 周民族创业开国历史的诗歌的看法上。学 者们的认识并不统一,主要有以下两种意 见:
•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持这种 意见的主要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 解》等。他们认为这些诗篇是周人自述其 开国的历史,歌颂了后稷、公刘、太王、 王季、文王、武王的辉煌功业,具有史诗 的性质和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