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第4章 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4章 文化



(3)社会导进功能。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4.2.2 文化的层次构成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 • • • •
1.符号或形象 一个文化的符号或形象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他 是文化中有意义的象征物。(7)(P54) 符号包括体势符号、实物符号、艺术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 物的东西。 符号的功能: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通过把复杂概念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前者 。 符号有时与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很相象。
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
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 感 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 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 前就开始着手准备。
Silent Night
平安夜指12月24日晚, 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 日子, 布置圣诞节的
晚会,通常家长都会忙
一整天而在夜里祈祷平 安。现在人们经常在平
安夜送苹果等位他人送

4.1 文化概述
4.1.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 •
1.文化的概念 简单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 品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也 包括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非物质的产品。 (3) (P49)
4.1 文化概述
4.1.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P
七夕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最浪 漫的传统节日,有着最美好 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七 夕情人节给心爱的Ta送上一 份七夕礼物,是表达我们心 意最直接的方法,七夕情人 节快乐!
K
2.14情人节
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在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 统节日之一。情人在这一天互 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 达爱意或友好。这节日原来纪 念两位同是名叫华伦泰的基督 宗教初期教会殉道圣人。
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
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
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中秋节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 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 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 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是中国仅次于 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1 文化的概述
4.1.3 文化的功能
• • • • • • • • •
1.文化的区分功能 (1)文化是社会与自然界区分的标志。 (2)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3)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区别的标志。 2.文化的社会满足功能 马斯洛 3.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 (1)凝聚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中国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
福建土楼、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
大约三百万年以前 人类文化的最早标志出现。 人类最早的文化适应是由类人猿食用植物果实和死去动物的肉 向早期人类开始大动物狩猎。随着大动物狩猎的开展,食物共 享、依据性别分工、制造工具以至于语言的发展这样一些社会 模式中的文化因素才渐渐发展。 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自己的生 存,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换着的环境条件; 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

价值观和规范
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二者又不可混为一谈。规范是特殊 的,具体的,它受到具体情况的限制。它们通常被视为行动的 指针,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价值 观是一般的,而且经常被视为判断规范的标准。
4.2 文化的结构
4.2.3 文化的层次构成
• •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culture element), 它 是 组 成 文 化 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无论多么复杂的文化体系都是由一些 最小单位组成的。( 10 ) ( P56 ) 也是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 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元素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 示。前者如毛笔、刀叉、汉字、服饰、住房等;后者如跪拜、 作揖、握手、拥抱、点头之类的风俗或礼仪。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较为一致的、持久 的、定型化的理想、信仰和信念,集中表现为人们对人生、社 会意义的认识,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 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是对自己或其他群体的道 德、理论在真善美层次上的评估。(9)(P56)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4.2 文化的结构
4.2.3 文化的层次构成
• • • • • •
1.文化特质 文化元素有五个特点: 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 有其特殊的历史;有其特殊的形式; 有区别与其它特质的特点; 包含许多分子使其成为一种复杂的个体。
P
七月半鬼节
民间祭祖的日子, 传说这一天 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 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 圆,因此唤为鬼节,是中国三大 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 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 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 者照回家之路。
K
万圣节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 “鬼节”—万圣节。不过这一天 的气氛不像它的名那样让人“毛 骨悚然”。每当万圣节到来,孩 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 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 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 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二十世纪后期 新技术革命,以生物技术、通讯技术为先导,使得科学技术产 业化,科技成果的享用平民化、人的生命期延长等等。 尽管人类的文化也给人类带来危险,有反文化因素在里面,但 文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成为我们这颗星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文化的多样性是指共同价值应该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6 ) (P51)


最重要的规范往往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也有一些规范 只对特定群体有效 。大部分的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 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或者与特定的时期有关。 规范的类型 : 社会习俗 、 民德:特别严格的禁止性民德称之为 禁忌、法律、约制。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侧面较量
—传统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 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 统节日。古人称夜为“宵”,而十 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
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 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
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
重要民间习俗。
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 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 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 •
约五千年以前 由几个社区组成的、具有共同的政府的独立政治实体——国家 在中东和希腊形成,并很快在世界上成为主要的政治形式。 十八世纪后期 工业革命,机器技术完全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社会结构, 她使世界范围的交通通讯成为可能,也使我们生产出大量工具 、节省人力的装置、奢侈品和娱乐设施,同时也使我们能生产 出毁灭自身的武器。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 • •
2.语言 语言: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语言使得我们与外在真实连结。 语言使得我们有记忆,有历史,传承文化。 语言不只描述状态,而且影响我们的行为与看待事实的方法。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3.规范 规范是调节、约束人民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是社会集团潜在 的社会约束机制,社会集团的成员只有在违反它时才能感受它 的存在。(8)(P55) 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这 样一种期望就是规范。 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 。
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
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 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
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 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 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 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
侧面较量
—洋节 Easter
• • • • • • • •
4.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拥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 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 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的和抽象的观念。价值 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他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 特点: 价值观是通过符号系统传递下来的 价值观不能孤立存在 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 价值观与行为
• • • • • •
2.文化的特征 (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2)传递性和变迁性的统一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4)(P49) (3)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文化 的 共同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所表现的文 化共同点。(5)(P50)
北京天坛、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
4.2 文化的结构
4.2.1 文化的内部构成要素
• •
4.价值观 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它们成为每一个既定社 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通过日 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价值观取 决于行为,行为又决定于价值观。价值观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关系。


4.1 文化的概述
4.1.2 文化的演进
• •
约四万年以前 人类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穿起衣服,建造房屋,适 应了从热带到北极的各种气候条件,用火做饭,埋葬死人,出 现各种宗教崇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