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新质一、时间概念:以1917 ——1949年为时间段落。
二、语言变革:以现代汉语为书写形式。
三、观念更新:“文学是人学”。
在新文学发展几十年过程中,“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已得以牢固树立,“人的解放”的内涵也得以不断拓展,使文学观念得到根本性的刷新。
四、新的内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
五、新的形式:以现代审美—艺术手段为表现方式。
第三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流程一、第一阶段:1917—1927年。
二、第二阶段:1928—1937年。
三、第三阶段:1937—1949年。
上编第一个十年的文学(1917—1927年)(24学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 学时)一般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和面貌。
重点:文学革命;新文学的主要社团与流派。
难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主要内容:民主、科学。
二、文学革命:以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为标志,是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等重要理论文章。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文学研究会:1921年,北京。
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等。
主要刊物是《小说月报》。
文学主张“为人生”,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二、创造社:1921年,日本东京。
郭沫若、郁达夫等。
主要刊物是《创造季刊》。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以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三、新月社:1923年,北京,闻一多、徐志摩等。
主要刊物《新月》。
“三美”理论。
四、语丝社:1924年,北京,鲁迅、周作人等。
主要刊物《语丝》。
“语丝文体”。
第三节本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和面貌一、基本特征:文学创作以民主、科学的精神为指导,以思想启蒙为目标;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创作方法的丰富多样。
二、基本面貌:总体上呈抛物线形。
尝试—活跃—转向第二章小说(一)(6学时)一般知识点:鲁迅人生和思想。
重点:《呐喊》、《彷徨》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难点:《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等代表性作品。
第一节鲁迅的人生和思想一、鲁迅的人生:1898年“走异路,逃异地”;1906年“弃医从文”;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1927年的广州生活;1930年“左联”活动。
二、鲁迅的思想:20世纪最痛苦的灵魂;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反抗绝望。
第二节鲁迅小说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1、表现的深切:农民与知识分子题材。
启蒙主义立场。
“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小说新形式的创造,叙事形态的丰富性。
二、作品选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讨论课)第三章小说(二)(4 学时)一般知识点: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重点:人生派写实小说;浪漫抒情小说。
难点: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郁达夫《沉沦》。
第一节概述一、“问题小说”:冰心、俞平伯。
二、三种小说形态:“人生派”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与乡土写实小说。
第二节人生派写实小说一、人生派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入世;人道主义;注重写实。
二、叶绍钧的小说:主要表现对象;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冷静客观的写实。
第三节浪漫抒情小说一、浪漫抒情小说的创作特征:“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浪漫主义。
二、郁达夫的小说:主要表现对象;代表作《沉沦》;主观、主情的“自叙传”。
第四章诗歌(一)(4学时)一般知识点:早期白话诗运动;多种诗歌流派的创作。
重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及其意义。
难点: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
第一节概述一、早期白话诗运动:胡适的《谈新诗》与《尝试集》,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等早期白话新诗。
二、多种诗歌流派的创作:小诗派与湖畔诗人;创造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冯至及其他诗人。
第二节闻一多和徐志摩一、闻一多的诗歌:1、诗歌理论的建构:《诗的格律》与“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诗歌创作:爱国主义诗人。
从《红烛》到《死水》。
3、作品选读:《太阳吟》《发现》《死水》等。
二、徐志摩的诗歌:1、三位一体的人生观:爱、自由、美。
“单纯的信仰”与“颓废的怀疑”。
2、自由、唯美的艺术世界:飘逸灵动的诗风。
3、作品选读:《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等。
第五章诗歌(二)(4学时)一般知识点:郭沫若的人生与创作。
重点:《女神》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凤凰涅槃》、《日暮的婚筵》。
第一节郭沫若的人生与创作一、郭沫若的人生:巴蜀文化的滋养;张扬浪漫的个性;“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留学日本。
组织创造社。
诗人、历史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星空》、《瓶》、《恢复》、《前茅》等。
第二节《女神》一、《女神》: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1、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叛逆与破坏;爱国与牺牲;乐观与进取。
2、浪漫主义的艺术世界:新颖奇特的艺术构思;极端自由的诗歌形式;多样化的风格。
二、作品选读:《凤凰涅槃》《日暮的婚筵》《炉中煤》《天狗》等。
(讨论课)第六章戏剧(2 学时)一般知识点:早期话剧的基本情况。
重点:田汉和丁西林的创作。
难点:《湖上的悲剧》、《压迫》。
第一节概述一、现代话剧的萌发:春柳社。
民众戏剧社。
二、多样探索的话剧创作: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和现代派倾向的戏剧。
第二节代表性剧作家的创作一、田汉和《湖上的悲剧》:唯美主义倾向的戏剧。
二、丁西林和《压迫》:讽刺喜剧。
第七章散文(4学时)一般知识点:现代散文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重点: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创作。
难点:鲁迅的《野草》;周作人《乌蓬船》。
第一节概述一、现代散文的兴起:1、杂文:《新青年》的“随感录”;鲁迅的早期杂文。
2、美文: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及创作、朱自清、冰心等散文。
3、报告文学: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二、散文创作流派纷呈:人生写实派、浪漫感伤派、新月派、语丝派。
第二节散文名家、名作一、鲁迅的《野草》与《朝花夕拾》:“我”的哲学与“旧事重提”;独语体与闲话体。
二、周作人和《乌蓬船》:平和冲淡。
三、朱自清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讨论课):漂亮缜密。
中编第二个十年的文学(1928—1937)(24学时)第八章文学思潮(4学时)一般知识点:革命文学的倡导;本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面貌。
重点:“左联”、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
难点:“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创作潮流的对峙与渗透。
第一节革命文学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一、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联合及其基本评价:1928年,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与鲁迅等人的论争。
二、“左联”的成立、活动、结束及其基本评价: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艺运动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互补一、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二、左翼作家与“新月派”、“京派”作家的论争。
第三节本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和面貌一、三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对文学的影响:二、基本特征:文学创作较之于二十年代,观察、思考、描写社会生活的视野与角度更为深广。
“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创作潮流的对峙与渗透,既反映了文学的时代特征,又体现了文学的丰富性。
三、基本面貌:文学题材的广泛性、叙事文学的发达(中长篇小说、多幕剧等)、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现代品格的作品大量出现,表明了现代文学趋于成熟。
第九章小说(一)(2课时)一般知识点:早期普罗小说。
重点:左翼作家群;“新感觉派”小说。
难点: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第一节左翼小说一、蒋光赤和早期普罗小说:蒋光赤《短裤党》和《少年漂泊者》。
二、左翼作家群小说: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包氏父子》;沙汀《法律外的航线》;艾芜《南行记》。
第二节“新感觉派”小说一、“新感觉派”小说的渊源: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文艺观的核心是“感觉”。
二、特征:都市的现代体验与文本的实验形式。
三、代表作家作品:刘呐鸥、施蛰存《梅雨之夕》、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第十章小说(二)(2学时)一般知识点:茅盾的人生和创作。
重点:社会剖析小说。
难点:《子夜》。
第一节茅盾的人生与创作一、茅盾的人生:1921年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主编《小说月报》。
参加革命。
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
文艺理论家、作家、社会活动家。
二、茅盾的文学活动:茅盾的“矛盾”:从理论建构到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蚀》、《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第二节《子夜》一、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式:二、《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典范重大题材与史诗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复杂而严谨的小说结构。
第十一章小说(三)(2学时)一般知识点:老舍的人生和创作。
重点:老舍小说的市民世界和文体风格。
难点:《离婚》、《骆驼祥子》。
第一节老舍的人生与创作一、老舍的人生:城市贫民的出身,北京文化的浸染,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对传统与现代的审视。
二、老舍的创作:1、视角:以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为表现对象,对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和现实批判。
2、文体风格:京味、幽默风以及“俗白”、纯净的语言。
3、主要作品:《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等。
第二节《骆驼祥子》一、市民世界的现实批判:祥子的命运。
从人性以及现代性的角度对城市文明病的体察和反思。
二、艺术:民间说书艺术的借鉴,平民化的叙事姿态;京味;“俗白”、纯净的语言。
第十二章小说(四)(2学时)一般知识点:巴金的人生和创作。
重点: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意义。
难点:《家》、《寒夜》。
第一节巴金的人生和创作一、巴金的人生:出身于封建大家庭。
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
“爱”的热情与忏悔意识。
二、巴金的创作:以抗战爆发为界,前期代表作:《幻灭》《家》,是热情的咏叹;后期代表作:《寒夜》《憩园》,是深沉的叙写。
第二节《家》与《寒夜》一、《家》(《激流三部曲》之一):中国旧式大家族腐朽与罪恶的控诉;叛逆者形象与忍耐者形象;注重抒发自我的热情。
二、《寒夜》:现代家庭生活的表现;战争状态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细致而深沉的叙述。
第十三章小说(五)(2学时)一般知识点:沈从文的人生和创作;“京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与都市生活的互比对立及其意义。
难点:《边城》、《八骏图》。
第一节沈从文的人生和创作一、沈从文的生平:出身于行伍世家。
多民族的血缘。
从军经历。
从湘西到北京。
从“文学工人”到文学大家。
二、沈从文的创作:歌咏湘西世界的优美,代表作《边城》《长河》,抒情的笔调;批判都市生活的病态,代表作《八骏图》《绅士的太太》,讽刺的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