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公选课论文《老子智慧赏析》课程论文授课教师:赵鸿图论文题目: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学院:万方科技学院专业年级:10电气学号:1016301105姓 名:郑飞成绩: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
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
“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1、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
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
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
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
“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
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1、3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
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
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
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1、4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
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
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在《庄子·在宥》篇中指出:“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这里,庄子以治国作喻,认为能够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统治者,就能统治天下。
人、物之辨在区分人与物的同时,明确地拒斥了人的物化,它的内在意蕴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可见,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
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1、5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自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从不说谎,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
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
内心情感激越,既使表面平静,人们也能感受得到;相反,内心毫无波澜,愈是假装,愈是让人反感。
“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
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
现代人往往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行事完全背离了自已的真性情,所谓“法自然”在如今的时代成了奢望。
可见,道家关于生命和生存要“法天贵真”,内在地具有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的价值诉求。
“安国,安家,平天下。
”自古就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数的时代英雄在苦苦追寻着治世方法,在距离当今两千多年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所阐述的一些方法与十七大中的主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对于解决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家中的和谐如今,我国社会矛盾丛生,生产资料分配方式不够完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腐败问题日益加重……面对这一系列的现状,党毅然决然的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了十七大的主题当中。
然而,在几千年前的道家就对和谐作出了理论阐述。
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认为,人类应当在与万物和谐一体并生的存在前提下展开自身的实践,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相处。
首先,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既是宇宙本源和谐的原初物质,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又是能生万物,包容一切,统摄一切的“一”即根本总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三十九章)而且还是周行于万物中的那种一体统一并生而又对立相促动的关系总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用看似平淡的自然描绘了一幅统一和谐的宇宙图景。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在道的这种关系总体中,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老子》第十六章) ,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这里有多层深刻的意思:第一,指道的运动具有向对立面转化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复归特性,即“反者,道之动”,又“各归其根”。
道就是这样的变化,事物的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向反的离开过程和复返回自身的过程,老子用一个“反”字表达了多重含义:第一,“反”是反与复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有序和谐;第二,事物这“反““复”运动都是有根据的,有规律的,老子常用“归根”、“复命”、“常”这些语汇,指的都是道的和谐循环的规律特性。
而这些“根”“命”是事物得以存在的稳定性本质,是相对不变的,是“静”的,安定的,而事物正是在这种安定和谐的一体中与它物共生;第三,事物之所以能稳定发展是由于其内部既对立促动而又一体统一和谐并生的关系,在这里,和谐一体是前提条件,它构成了“万物并作”的存在前提。
正因为有“和”才能“常”,所以说“知和曰常”。
正因此,老子针对和谐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论证,这对我们解决当前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日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的一大难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增压,竞争失常等现象都在暗示着我们如果不及时解决“和谐”问题,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
“人用机械能和核能取代了人力和兽力,又用计算机代替了人脑,工业上的进步使我们更为坚信,生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消费是无止境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无所不能,科学可以使我们无所不知。
于是我们都成了神,成了能够创造第二个世界的人。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现实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即必须从人类历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也是老子思想给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刻启示:人类的生存是与自然一体的相互联系的共在,人与人之间是和合共生的存在,社会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竞争走向整体共生、和谐共存,这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和基本的伦理态度。
“以人为本,勤俭治国,共容发展”——与老子的德“三宝”老子曾经提出了德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六十七章)1、保慈心爱民,与民生息,以达社会关系的和谐。
真正的大勇是慈心爱民唤起的民众的认同,使民归化的凝聚力。
因而主张有慈心,保有慈爱之心就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站在无为的立场上,要求同志者少扰民重修养,对今天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