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二、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谐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个性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道家思想无疑也会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许多借鉴。

第一,毫无疑问,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人,社会和谐首先是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和谐。

造就和谐的人的个性,就要尊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人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现今社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张扬个性也成为一种趋势,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要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既要尊重个体之问的个性差异,又要肯定和注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其次,要树立一种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观念,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个性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就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其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和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

尽管“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效法自然”。

道教从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证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

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

”“俭”即俭朴节约。

有道是以“俭”为宝,心“俭”不奢,以“俭”养德,心不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

”老子的“上善若水”,将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怀,希望人们能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大;像水那样随处而安、清静自守;像水那样能施予万物,仁爱有加;像水那样能通融万物,从而健全人的自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道教继承了道家崇水、崇柔、崇俭、就下的优良品质。

道教经典《无能子》对此就有很明确的论述,它指出,“夫水之性,壑之则澄,决之则流,升之云则雨,沉之土则润,为江海而不务其大,在坎穴而不耻其小,分百川而不疲,利万物而不辞,至柔者也。

”道家道教思想引导人们追寻和遵循的不是直线型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路径,而是一条以自我控制为机制的间接、迂回的途径,这对我们积极调适因现实利益纷争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和身心不和谐,最终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吸收道家道教“和”文化的智慧,遵循顾全大局、疏导为主、互相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成果与改革代价共同承受的原则,努力寻求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葛洪.抱朴子内篇[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2] 佚名.西升经[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3] 黎翔凤.管子校注·禁藏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15.
[4] 黎翔凤.管子校注·国蓄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74.
[5] 老子[M].
[6] 庄子[M].
[7] 吕氏春秋[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