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三小张丽丽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示”为专题,4篇文章有叙事性的记叙文,也有说明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了受到启示。
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对于这样一些常识味很浓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呢?如何开展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呢?采用何种方式指导阅读比较合适呢?(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需要动机,需要情境。
因此,教师的“导”延伸到课前,对指导和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级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
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
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
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
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
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二、自然之道学习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探究1.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新课标第一网2.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二)合作交流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2、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1.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2.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
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5、比较句子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1)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2)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3)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四)拓展延伸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二、《蝙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预习探究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二)合作交流1.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2.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3.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品读感悟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教学设计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的。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
1. 听写本课生词。
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4)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四)拓展延伸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语文园地三》教学案例●教学目标①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②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③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④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展示事例,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
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
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
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
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