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80÷4 540÷90 ( )÷4=80
二、新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1、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3、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4 = 160人
因数×因数=积
160÷4 = 40人
提问:
①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
②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
③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
把上述名称板书在例题左面。
1、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这种逆运算关系,可以把乘、除法算式相互改写。
试一试:
第72页例11,实物投影,学生在本上试做,并试着变换已知未知,将原题改写。
教
课题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算后,说说填写括号的三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出算式:
40×4 = 160人
160÷4 = 40人
160÷40 = 4
是因为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
已知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乘法中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口算。
4×5 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两组算式,总结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概括并板书: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根据两组算式,说说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应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教法
观察、比较、概括、讲授
学习指导
在情境中教学,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理解、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课件
板
书
设
计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个班?
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口算后观察:每组中算式中的三个书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学生概括。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用算出的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被除数,还可以用商去除被除数,看是否等于除数。
40×4 = 160人因数×因数=积
160÷4 = 40人被除数÷除数=商
160÷40 = 4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件)
70×4 6×90 ( )×4=320
280÷70 540÷60 320÷( )=80
被除数÷除数=商
160÷40 = 4
观察思考、并讨论:
比较上面3个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计算?
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名称。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另一个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