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考查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 (shē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 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 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A.是.亦走也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金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2.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是亦走也。

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

B.又何求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1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B.王好战,请以战喻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豫州今欲何往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矣。

..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C.黎民..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饥不寒。

D.然而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2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课外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倪:小孩。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2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2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26.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参考答案】1.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

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易标错。

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2.D3.CD(罪:归罪;发:打开)4.D(食:吃)5.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6. D( 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

)7.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

)8.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9.C(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10.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

) 11.D12.A13.D14.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15.D(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16.B(题干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17.C(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

B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18.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

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9.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20.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21.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22.C(“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23.B(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

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4.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25.A(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26.(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

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

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百姓非常高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