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3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 1973) 认为,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看,良好的人 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李 晔
五、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公平理论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
李 晔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三、冷漠行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
李 晔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
定义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助 人行为。
2.
3.
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两种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李 晔
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
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合作是人类生 存的必要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意识,使人们 倾向于采用竞争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一致或冲突是导致合作 与竞争的直接动因.
李 晔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奖励方式 信任程度 沟通 个性因素 文化因素.
幸福感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李 晔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相互依赖模型
(G. Levinger & G. Snoek,1972) (莱文格和斯诺克)
随着相互依赖的增加,
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 相互作用水平递增。
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
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 际关系的指标。
李 晔
(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
1 宣泄
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 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学到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 主要指下面几点:
社会规范的抑制 痛苦线索的抑制 对报复的畏惧
李 晔
2 习得的抑制
3 置换
某人由于他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 又不能还击他,便可能侵犯那些与制造挫折者相 似的人。
1.
2.
3.
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协调功能 心理保健功能
李 晔
三、 人际沟通的分类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李 晔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李 晔
李 晔
第十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狭义:人与人之间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相 互交流信息的过程.
李 晔
二、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旁观者的影响、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
李 晔
五、利他行为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群体规范与舆论的作用 责任心的培养、移情训练.
李 晔
第二节
侵犯行为
一、什么是侵犯 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李 晔
一、什么是侵犯
含义: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特点 种类
产生的情感 高级性:是一种高级情感 生理性:有生理基础,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 利他性:有为对方奉献的心理倾向
李 晔
爱情与喜欢
人际吸引的三种形式
亲和、喜欢、爱情
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
依恋、利他、亲密
李 晔
(二)爱情的产生
情绪二因素论(沙赫特)
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可以很相似,但若果人们
李 晔
一、语言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李 晔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
身体语言 辅助语言
李 晔
身体语言
动态无声: 目光(眼神) 面部表情 手势 运动体态 触摸
静态无声:
空间距离 静姿 装饰
李 晔
识别谎言:非言语线索的作用
谎言的非言语线索
微表情:瞬间闪现的表情 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辅助语言(如音调升高、犹豫、错误) 目光接触水平(过低或过高) 夸张的面部表情
武器效应
& ler) 修正了的“挫折—侵犯说”(L.Berkowitz)
社会学习理论.
李 晔
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传媒的影响
李 晔
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方法 减少侵犯的具体途径
李 晔
4 寻找替罪羊
个体不明白挫折的来源,就倾向于去寻找一只 “替罪羊”(scapegoat),从而把自己的不幸归 咎于他人,并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愤 怒与不满。 “替罪羊”的人往往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一、人际沟通的要素及基本过程
信息 编码 解释 译码 信息 信道 信道 信息 译码 解释 编码
信息
双向信息沟通过程
李 晔
二、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障碍 背景
信息 发送者
信息
通道
信息 接收者
反馈
李 晔
(二)人际沟通的特点
李 晔
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先天论、习得论 (一) 先天论( nativism)
代表:威尔逊(Wilson)
(二) 动机论(theories of motivation)
代表:斯陶布(Staub)
(三) 决策论(decision-making theory)
代表:拉坦内和达利(Latane
& Darley)、
施瓦茨(Schwartz)
李 晔
Latane & Darley的干预模式
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过五个认知阶段: (1)注意(2)解释(3)决定(4)选择(5)履行
注意发 生的事 件 是应 激事 件吗 是 我有 责任 吗? 是 需要的助 人形式是 什么 应当 如何 履行
李 晔
公平理论
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 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 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 最稳定、最快乐的关系。
李 晔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李 晔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 得失原则 联结原则
李 晔
种类
☺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
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 按照侵犯者的动机,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
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
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
李 晔
二、对侵犯行为的解释
本能论
弗洛依德(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洛伦兹(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挫折—侵犯说
最初的理论观点(J.Dollard
非正式沟通网络
集束式
偶然式
流言式
李 晔
单线式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第五节 人际沟通的改善
从沟通过程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进行人际沟通的训练
如:T小组训练、相互作用的PAC理论
识别谎言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是否我们识别谎言的动机越强,就会越成功 地识破谎言?
李 晔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人际沟通的符号系统 人际沟通网络 人际沟通的改善*
李 晔
正式沟通网络
轮式
Y式
链式
环式
全通道式
秘书专政式 李 晔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人性
直接性可感性
情感性.
李 晔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亲和需要 人际关系的报酬 摆脱寂寞
李 晔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否
否
不需要行动
让别人处理
李 晔
三、冷漠行为
什么是冷漠行为 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
个人的人格特点 旁观者效应 原因
责任扩散 他人的示范作用 其它因素.
李 晔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事件 利他者的个人因素
人格、心境、情感、价值观、性别、年龄等
求助者的特点 环境因素
浪漫式 好朋友式 游戏式 占有式 实用式 利他式
李 晔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 二、竞争与合作的原因 三、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四、竞争与合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