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同步练习检测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的谆.(zhūn zūn)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②用嘴说出的话随.( shuí suí)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远不磨灭。
2.指出句子中的错别字。
A.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朝笑我。
()B.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赖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儿,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C.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向她旋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3. 在原句上修改下列病句。
(1)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记者见状不禁噗嗤一声笑起来。
(2)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4.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莫言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我国第一位本土作家获得此项大奖。
莫言作品:著有《红高粱》(张艺谋成名电影《红高粱》原著)、《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四十一炮》、《酒国》等。
颁奖评价: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1.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辉煌,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体育强国;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预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崛起。
请你用精美的语言给他发个短信表示祝贺。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2.有人评析,他作品里有水浒英雄的豪爽、农村土地的淳朴、土匪强盗的野性,还有魔幻、原始甚至愚昧。
请你根据文学语感选出下列句子跟莫言作品不吻合的一项:()A.一百多亩的野高粱,风一吹,呼啦啦地响。
B.一仰脖子,咕嘟咕嘟灌下一碗烧酒。
C.纤纤柳丝,轻轻抚着溪边小石桥。
D.他光着头,穿个肥厚的大裆棉裤,吃凉馒头就着大葱。
3.莫言曾到宁海广德寺游览,寺内宝塔是古建筑,夜晚明月朗照,古塔玲珑,佛光普照,游人香客,善良男女,呈现一片古典又现代的繁华景象。
莫言当即为宝塔撰写一对联,上联:明月辉映玲珑塔;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
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④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⑤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⑥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⑧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出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⑨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8日专稿)1.文中④ - ⑦段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四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2.简要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1)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2)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3.本文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演讲,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讲自己的母亲?4.从莫言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 ①zhūn②suí2. A.朝——嘲B.赖——懒C.旋——炫3. (1)删去“见状”或者“看到”都可。
(2)理想的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或: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
解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句重复啰嗦,“见状”和“看到”保留其一;(2)句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为“提高”。
4.B5.D二、语文综合性学习1.(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30字左右)略2.C3.上联:明月辉映玲珑塔;基本符合对联要求即可,示例:佛光普照善良人解析:材料中关于莫言的信息很多,但按题干的要求“写短信祝贺”,应该抓住主要信息即“获诺贝尔文学奖”。
概括题中的提示从“民族文化”的高度赞美莫言的成就,运用比喻,或评价他的作品(参考第二题题干的表述),或评价莫言的中国民族文化的贡献。
要有祝贺语。
三、课内阅读1.①“最早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谅;②“最痛苦的事”表现了母亲对他人的原谅和宽容;③“最深刻的事”表现了母亲对老人的尊重和无私;④“最后悔的事”表现了母亲对诚信的重视。
解析:从各段中“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最深刻的事”“最后悔的事”这些中心词,可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
二、从“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可见母亲对“我”的关爱。
从“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可见母亲的宽容。
从“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可见母亲对每一个人的尊重。
从“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可见母亲对诚信的重视。
2.(1)此句意为母亲与大地融为一体,表明大地母亲是作者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2)“那个打我的人”是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看守人”,有社会角色和职责;而这个老头子,只是一个没有了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自然人。
解析:(1)该句的难点在“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站在大地的诉说”即“我”的创作的根基是大地,是母亲。
因为母亲已是大地的一部分。
(2)该句要重点理解“不是一个人”的深刻含义。
因为现在的老人和当时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了,老人当时的行为有时代的原因。
3.①因为母亲是他此刻最想念的人,他想借此来与母亲分享他的光荣;②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借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③为了告诉听众,他取得的成功与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解析:从原文“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可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提起母亲,是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从原文“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可见,“我”想要让母亲分享“我”的喜悦。
后文“我”讲的几个与母亲有关的故事,都是母亲的对“我”的教育,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4.获得的启示:①家庭教育(或者母爱)对一个人的成才有很大影响;②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③要做文先做人。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题也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本文主要写母亲对“我”的教育,所以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探究;从母亲对“我”的教育中反映出的“宽容”“诚信”“尊重”“关爱”等品质,也为考生提供了探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