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医学那些知识科普

检验医学那些知识科普

检验医学那些知识科普
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为患者准确诊断疾病、正常人体检,及时了解患者/
正常人身体异常状况,对其采取相应防预措施、治疗措施等,促使其身体健康与
生存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这就需要人们了解一些相关检验医学知识,便于掌握自
身健康状况、做到有病精准治疗,未病及时先防。

一、常规医学检验项目
通常医院中常规医学检验项目主要包含血液体液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血液
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

其中血液体液检验包含血常规检验、凝血检验,血小板聚集试验,T细胞亚群检验,尿常规检验、便常规检验、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检验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能初步筛查
是否有炎症,区别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否有贫血,是否有血小板减少出血等;尿常规检验对肾脏疾病,糖尿病以及泌尿系感染疾病的辅助诊断;便常规隐
血检查对胃肠道恶性疾病及早发现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检验包含一般生化检验、特殊生化检验,一般生化检验具体包含肝、肾功能检验、血脂检验、血液电解质
检验等;特殊生化检验包含感染指标检验、内分泌系统疾病检验、各种相关肿瘤
标志物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等,通过一系列生化检验可及时了解受检者肝
肾功能、电解质水平、血脂与血糖水平,肿瘤筛查结果等,及时发现问题,便于
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延缓生命。

血液免疫检验包含自身免疫系统检验、自身传
染病检验,血液免疫检验主要是做术前传染病检查,免疫风湿检查,优生优育等
相关项目检验,及时发现隐患,早治早防。

微生物检验包含血培养、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鉴定、脓毒血症联检等,便于精准治疗,避免耐药,贻误病情。

分子生
物学检验,运用PCR技术对一些病毒检测例如前期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防疫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些基因检测,便于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判断用药是否
有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常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当尿常规结果显示尿蛋白为阳性,红、白细胞水平提高时,表明受检者可能有肾病,当尿糖结果呈阳性,表明其可能有糖尿病;当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表明受检者可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病症;当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明显升高,表明受检者可能患有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相关病症;当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时,表明受检者有贫血症状;便常规及隐血试验检查结果显示红、白细胞水平明显提高、隐血试验为阳性时,表明受检者可能有消化道炎症、溃疡、结核或肿瘤疾病等;当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等明显升高或降低,预示受检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病症;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显示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时,受检者可能有心肌炎病症;血电解质检查结果显示血钾水平明显降低时,受检者有低血钾病症产生。

三、保障检验前质量的措施
1、受检者需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在进行相关检查时受检者身心状态对检查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譬如受检者若在剧烈运动后或精神过度紧张,寒冷刺激,身体过度劳累等状态下接受相关检查,对检查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可使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清葡萄糖、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检验结果水平升高,干扰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因此受检者需在检查前一天避免剧烈运动并保证良好睡眠质量,在检查当天还需保持身心放松、避免身体受凉并穿宽松舒适衣物等,促使检验结果真实可信,避免因此类因素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进而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

2、受检者需合理进食
部分医学检查项目需要求受检者空腹检查,对此需提前告知受检者检测相关检查项目时禁食要求,通常肝功能检验、血脂检验等一般检查项目要求受检者应在检查前12h内禁食,另外检查前一天受检者还需充分保障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油腻、高蛋白类食物,避免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及各种饮料等,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促使检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3、合理调控药物使用
部分受检者在接受相关检查期间通常还需用药促进病症改善或维持身体状态等,而药物也对相关检查结果产生复杂性影响。

譬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药物
可促使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青霉素可促使尿蛋白呈假阴性,头孢类药物可
影响血小板等,对检查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在进行相关检查前受检者需及
时反馈自身近期用药状况、身体病症等,进而及时根据医护人员指导进行短期用
药调整,尽可能减少药物对检查结果不良影响。

4、标本采集时间合理设定
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间合理性对检验准确性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在进行激素水
平分析、尿常规检验等过程中,对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医护人员需及时了解受检
者作息规律、生物钟、月经周期等相关信息并以此及时对其给予相应检测时间指导,促使最终检测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医生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准确诊断。

5、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前后相关措施
血液标本采集前受检者需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自身是否有晕血、晕针症状,
便于及时根据其具体症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因突发状况带来不良影响;血
液标本采集时止血带使用时间需小于1min,当受检者有明显回血症状时则需及时
将其松开,避免对血小板、血凝检查、血浆总蛋白、胆红素、胆固醇水平等产生
影响,同时在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充分保障正确血液采集顺序,血
凝检测所需血液标本需为第二管采集并在血液采集完成后及时将血液标本与抗凝
剂充分混匀,避免血液凝集产生凝块不合格标本无法进行检验;若受检者需接受
乳酸检验时,则不可对其使用止血带。

血液采集完成后受检者需及时进行穿刺处
3-5min按压并避免揉搓;若受检者有头晕症状产生时,需及时饮用少量糖水并保
持平卧状态,减少走动;若受检者穿刺处有明显淤血症状产生时,则需及时在
24h后利用热毛巾湿敷,促使瘀血可及时消散。

四、定期体检,及时发现
生活中人们通常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发现时为时已晚,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近几年人们开始重视日常体检,提出了治未病,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本钱”,并通过了解一些相关医学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检验前的注意事项,可使受检者发现日常生活中若有身体不适症状产生时及时做相关检查,指导受检者正确采集标本,获得可靠地检验数据,便于医生提高疾病的诊断,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或接受相应的精准治疗,减除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五、如何正确解读检验报告单
通常情况下,很多患者拿到检验报告之后对于检验报告的判读会存在一定的疑惑,当患者拿到检验报告时需要通过对以下信息的判读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1)通常情况下,若是化验的结果才参考值范围之内,可以将身体的该项指标视为正常,若是超过或者没有达到相关的取值范围便视为异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正常取值范围会因为医院规定的标准、患者个人的年龄、检验的方式等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2)若是患者某一项身体指标出现异常,并不一定代表机体出现了疾病,想要进一步确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及其他诊断方式得出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判断。

(3)在进行检验时,一般情况都是需要进行多项综合检查,所以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排查时,也要对检验报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够对机体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判断。

(4)在解读检验报告时,当前常用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会使用“阴性”或者“阳性”对机体某一项或者多项指标进行判断。

第二种便是滴度,这种单位一般常用于抗体的检查。

第三种便是具体的数值报告,这种报告方式要尤其注意各项取值范围之后的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