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是一种认知机制,用于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它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将一个概念(被称为源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被称为目标概念),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
这一原理是由语言学家乔治·拉卡夫(George Lakoff)和教授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合著作品《隐喻的哲学》中首次提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在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时,依赖于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了解。
我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我们对物体和行为的经验的知识中,来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例如,我们常常用以空间位置为基础的隐喻来理解时间。
我们说“过去是在我们的后面”,“未来是在我们的前面”。
在这个例子中,时间被映射到了空间位置,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时间。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1. 结构映射:概念隐喻依赖于我们对物体和场景的知识,通过一种结构映射的方式将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这种映射可以是直接的、个别的,也可以是隐含的、多维度的。
例如,我们将“理论”这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筑”的结构上,即将“理论的印象分布广泛且巩固”映射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均匀且稳固”。
通过这样的映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稳定性。
2. 联系映射:概念隐喻还依赖于我们对对象与对象之间联系的知识。
通过将源
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联系映射到我们对对象关系的经验上,来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概念。
例如,我们将“友谊”这一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立起的桥梁”这一具体对象上。
通过这个映射,我们可以理解和表达友谊的“连接”和“稳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一系列抽象概念,包括时间、情感、关系等。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在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将抽象概念与我们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然而,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映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个人经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次,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抽象概念,有些抽象概念可能没有直接的映射对象。
此外,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但也容易引发误导,因为映射关系并非完全准确。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物体和行为的经验中,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结构映射和联系映射是映射原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虽然映射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仍然在语言、思维和认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