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逻辑学

第二讲逻辑学

途径不同),内涵可分为两类:
■(1)认识性内涵
■认识性内涵是通过对象间的比较而确立的 内涵,它是人们认识的成果。
■认识性内涵的构成性质,是对象本身客观 地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性质。
■例如:
■①前述关于“笔”的内涵 ■②鸟(A)=具有角质的喙、无牙齿(T1)、
体外被覆羽毛( T2)、前肢为两翼,能飞翔 的( T3)+脊椎动物(B)
■其实质在于:客观对象中存在有难以 界定的是否属于某个概念外延的两可 情形的对象。
⊙所谓概念,就是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 本质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方式。
⊙概念就是以符号(语词)表达出来的观念。 ⊙观念属于感性认识,而概念则属于理性认识。
■(1)对象与属性
⊙对象(object):各种有形物和无形物,即 各种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属性(attribute):对象所具有的各种性 质和关系
不同而语义相同)
2.概念的内涵及其类型
■2.1.概念的内涵及其表达式
■(1)概念的内涵(Connotation; intension):
亦称概念的“所谓”,即凝聚于概念中的它 所指称的那类对象的特有属性。
■(2)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组):概念所反 映的那些对象的特有属性。
(3)概念内涵的表达式 A=(T+B)
■对象、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图示为:
思维对象 感知·反映 观念
符号·表达
概念
■[英]洛克认为:观念是思维的对象。
■[美]普特南认为:观念是指由一定对象或某种思想 所引起的意识图像(“知识意象”)。
■[德]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过载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12.概念(concept)
第二讲
关于概念分析的逻辑知识
一、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1.1.观念与概念 ■1.1.1.观念(conception; ideas) ⊙通常认为观念有三种含义: ◆①思想意识; ◆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③对象(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人们由感知对象而对信息加以提取、整合而形成观 念。观念以符号(语词)表达出来并为公众所理解 就成为概念。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命名或重命 名的过程。
A=( T1 ∧ T2 ∧ T3)+B
(2)析取式内涵,亦称或者型内涵 (或并集型内涵)
T=( T1 ∨ T2 ∨……∨Tn) (“∨”读作“析取”,相当于“或”、“∪”)
■如前述“笔”的内涵。
■再如:“重婚罪就是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
婚( T1 ),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 结婚的( T2)犯罪行为(B)。”(《刑
■(1)合取式内涵:亦称并且型内涵(或交 集型内涵)
T=(T1∧ T2 ∧…… ∧ Tn ) ■(“∧ ”,读作“合取”,相当于“且”、
“∩”)
■如前述“鸟”、“商业秘密”的内涵。
■再如: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T1),并且希望或得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T2),因而构成犯罪的(T3),是故意 犯罪。”(《刑法》第14条)
(2)规定性内涵
■规定性内涵就是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 规定方式所确立的内涵。
■规定性内涵的构成性质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
■例如:
■①前述关于“商业秘密”的内涵。
■②私法(民商法2.2.2.合取式内涵与析取式内涵
(根据内涵表达式的逻辑结构分)
(2)共有属性与特有属性
★共有属性(common attribute):一对象与他对 象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亦称“非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distinctive attribute):一对象独 有而他对象不具有的某种属性,亦称“本质属 性”。
■例如:黑、白、红、蓝等颜色,只有“笔”的共 有属性;而“用来书写或画画的工具”,则是 “笔”的特有属性。
★(1)联系: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式。
★(2)区别:
⊙第一,凡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 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语境(context)中可表达不同
概念(语形相同而语义不同) ■②不同语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表达相同概念(语形
■A:任一概念 ■T:A 的“特有属性”,即其内涵方面的构成
性质(或构成性质组) ■B:A的“共有属性”,即A所隶属的那类对象
(比A范围更大的属概念)
■例如:
■①笔(A)=用来书写或画画的(T)+工具(B)
■例如:
■②商业秘密(A)=不为公众知悉(T1),能为权 利人带来经济利益)(T2),具有实用性(T3)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T4)+技术信息和经 营信息(B)(1997年《刑法》第219条第3款)。
严格的说,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1.2.概念的表达式(expression)
——语词与词项
■1.2.1.语词与词项 ⊙(1)语词(words):语言的基本单位之
一,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2)词项(term):在判断中出现的、作
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
1.2.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法》第258条)
3.概念的外延与归类活动
■3.1.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extension):亦称概念的“所 指”(designation),也就是具有内涵所指 称的各个对象。
■例如: ■“笔”的外延,就是各式各样的笔,如毛
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画 笔……
3.2.归类活动与概念外延边缘
■③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A),是指医疗机构及 其医务人员(T1)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 常规(T2),过失(T3)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 (T4)事故(B)(《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
2.2.概念内涵的分类
■2.2.1.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 ■根据内涵的确立方式不同(即形成内涵的
的模糊性
■3.2.1.归类
■(1)归类(subsumption):确定某一具体对象是 否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思维活动。
■例如:
■将“电笔”排除然“笔”的外延之外,而将“眉 笔”归属于“笔”的外延之中,这就是归类。
3.2.2.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
■所谓概念外延边缘的模糊性,就是一 概念外延与另一概念外延之间的“灰 色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