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能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含答案)9

技能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含答案)9

技能高考高三语文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滑稽.jī迂.回yū眩.晕xuàn 蹊跷.qiāo
B、账簿.bù迸.发bìng 毗.邻pí邂逅.hîu
C、呼号.hào 作揖.yī剽.悍biāo 埋.怨mái
D、恫吓.hâ岿.然guī滂.沱páng 哺.乳p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抱歉水乳交融精兵减政越俎代庖
D.火山爆发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没有见过的人只能凭借想象。

8.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

B.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

C.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

D.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塬,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静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漫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臂了
10.下列有关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B.狭义的散文是包括通讯、报告文学在内的以记叙或抒情为主的文艺性散文。

C.散文按内容和性质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讶,yà,诧异
18.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2分)
19.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1题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二单元评估与检测A卷第1 页共2 页
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

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

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

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

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的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

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间。

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

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

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量,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

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20.下面对本文的说明方法、顺序和中心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B.第一段在介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及核聚变能源时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第一段的中心句是首句“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D.第一段得出“利用太阳能发电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一结论是采用逻辑顺序说明的。

21.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储量是有限的。

B.煤炭蕴藏量较丰富,不能作为主要能源,主要是它造成严重污染。

C.目前核聚变发电不能商品化,是因为它的研究难度大。

D.太阳能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只要利用万分之几,就可满足今后人类全部需求。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22~24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2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3分)
23.第三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3分)
2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4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5.下面的一则留言条有五处毛病,请修改。

(10分)
①尊敬的胡工程师大人:
今天上午我你家找你,有要事相商,巧未相遇,不能久等。

②明天上午九点再来寒舍,③请恭候我的到来。

④此致,敬礼!
⑤张明 2012年5月8日
三、作文(4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要求合理安排顺序,抓住景物特征,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题目一:故乡的秋天
题目二:秋游(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
第二单元评估与检测A卷第2 页共2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