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滑轮补偿装置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检测周期:3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补偿限制架监测周期:3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轨旁设备管理办法》(上铁供〔2014〕189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安装图和厂家产品说明书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
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4.2在调整、检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支柱的受力情况,防止支柱受力过猛而发生变形或损坏。
4.3 钢丝套子、手扳葫芦、紧线器安装要牢固可靠,防止在调整更换时抽脱。
5 检查作业流程图图1 滑轮补偿检修作业流程图6 作业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它作业人员(如地线)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 工具准备6.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7.1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1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图1 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2滑轮组实物图图51:2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图6 1:3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7.2下锚绝缘子检查7.2.1承力索、接触线下锚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为±100mm 。
7.2.2下锚绝缘子外观状态良好,无放电烧伤、脏污、破损等,与绝缘子相连接的零部件齐全无缺失。
7.3补偿绳与楔子检查7.3.1补偿绳是否存在散股、断股、接头等现象;检查动滑轮楔子是否安装正确,补偿绳与楔子本体是否紧密配合,受力面是否正确,补偿绳回头外露是否满足要求(外露1动滑轮静滑轮补偿绳楔形线夹00mm);检查补偿绳与坠砣杆连接处楔子是否安装正确,补偿绳与楔子本体是否紧密配合,受力面是否正确。
7.3.2定滑轮处补偿绳是否偏磨。
7.3.3承力索补偿绳不应与接触线滑轮补偿装置双环杆相磨,应该保持20-30mm的距离。
图7 补偿绳鼓包、散股图8 补偿绳偏磨图片7.4补偿滑轮检查滑轮转动是否灵活,两滑轮间距是否满足任何情况下不小于500mm。
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度。
7.5限制架、补偿装置各零部件限制架安装是否正确,受力是否良好,铁件有无锈蚀,是否按规定涂油;螺栓力矩是否符合标准;限制架是否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妨碍升降。
7.6坠砣检查是否破损;块数、叠码是否规范;上下移动是否灵活,整串重量差小于1%。
7.7拉线装置检查检查中对拉线部分主要进行以下检查:7.7.1检查UT型线夹的安装方向,平侧在线路侧、突面在田野侧。
7.7.2检查UT线夹U螺栓露头长度,露头应大于20mm,且≤螺栓全长的1/2。
7.7.3拉线在线夹内回头长度300~500mm,距端部20mm处用φ1.6~2.0mm镀锌铁线绑扎3圈;距端部50mm处拉线回头与本线用φ1.6~2.0mm镀锌铁线绑扎100mm,允许误差±10mm;检查拉线回头绑扎线是否锈蚀,绑扎是否牢靠。
7.7.4拉线平行连板与拉线底板连接处螺栓开口销是否掰折到位。
7.7.5检查拉线受力是否符合标准,拉线是否断股、散股、锈蚀,检查拉线绑线、UT 线夹是否锈蚀。
7.7.6零件螺纹及拉线的回头的绑扎部分应涂防腐油。
7.8参数测量7.8.1补偿装置a、b值测量检查用钢卷尺测量b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a、b值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小于200m m。
7.8.2螺栓、开口销检查使用力矩扳手检查各零部件螺栓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脱扣,垫片是否齐全。
开口销不得缺失,开口销的掰开角度120°-130°。
7.9检调与更换7.9.1 b值过小图9 b值调整按照安装曲线重新对补偿绳做回头,调整b值。
步骤如下:(1)分别在补偿绳和坠砣杆上安装卡线器,用1.5T手扳葫芦连接两个卡线器。
(2)摇动手扳葫芦收紧,并同时测量b值大小,直至达到标准。
(3)将楔形线夹从坠砣杆环内取下,退出楔子,收紧补偿绳并重新安装楔形线夹。
(4)撤除工具,复测a值和b值。
7.9.2 坠砣限制框架倾斜调整,步骤如下:(1)松动坠砣限制框架与支柱的连接螺栓。
(2)调整坠砣限制框架至水平位置。
(3)按照标准力矩紧固坠砣限制框架与支柱的连接螺栓。
7.9.3 补偿绳偏磨、脱槽调整,步骤如下:(1)将需要调整补偿绳的坠砣串用手扳葫芦吊起固定在支柱上。
(2)将紧线器安装在承力索/接触线上,钢丝套子安装在接触网支柱上,紧动手搬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3)调整补偿绳状态。
(4)确认补偿绳全部位于滑轮中部,两个手搬葫芦配合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9.4 动滑轮偏斜角度大于45°调整,步骤如下:(1)用手板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连接线索和支柱,用1.5T手扳葫芦将坠砣串吊起固定在支柱上。
(2)摇动手扳葫芦将线索和补偿绳卸载。
(3)拆除终端锚固线夹与下锚绝缘子的连接螺栓。
(4)调整线索扭转力,使动滑轮偏斜角度符合规范要求。
(5)连接终端锚固线夹与下锚绝缘子。
(6)手搬葫芦缓慢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9.5 坠砣串上、下串动不灵活调整,步骤如下:(1)松动限制管上、下部钩螺栓。
(2)调节钩螺栓至调节孔的合适位置,使限制导管与坠砣串中心线平行且距离适当。
(3)按照标准力矩对螺栓进行紧固。
7.9.6 a值过小:按照安装曲线重新对补偿绳做回头,调整a值。
步骤如下:(1)分别在补偿绳和坠砣杆上安装卡线器,用1.5T手扳葫芦连接两个卡线器。
(2)摇动手扳葫芦收紧,补偿绳楔形线夹不受力后,卸载楔形线夹。
(3)将楔形线夹从坠砣杆环内取下,退出楔子,将补偿绳放长。
(4)重新制作楔形补偿绳回头。
(5)撤除工具,复测a值和b值。
7.9.7 螺栓力矩不达标、开口销角度不符合标准调整各部连接螺栓松动,用力矩扳手按照标准力矩进行紧固。
对角度不符合标准的开口销进行更换,使开口销扳开角度120°-130°。
7.10 常见缺陷处理7.10.1 承力索补偿绳与接触线双环杆相磨缺陷调整,步骤如下:(1)用手板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连接承力索和支柱使补偿卸载。
(2)调节下锚底座,使承力索补偿绳与接触线下锚双环杆错位,避免相互摩擦。
(3)手搬葫芦缓慢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10.2 下锚底座锈蚀、开焊更换,步骤如下:(1)在坠砣串上方的支柱上固定手扳葫芦,在坠砣杆环下方打上钢丝套,用手扳葫芦吊起坠砣串并固定在支柱上。
(2)将紧线器安装在线索上,钢丝套子安装在下锚底座上部的支柱上,紧动手扳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3)拆除滑轮补偿与下锚底座连接的D型连接器。
(4)更换下锚底座。
(5)连接新安装的下锚底座与D型连接器。
(6)两个手扳葫芦配合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10.3 滑轮组本体损伤更换,步骤如下:(1)在坠砣串上方的支柱上固定手扳葫芦,在坠砣杆环下方打上钢丝套,用手扳葫芦吊起坠砣串并固定在支柱上。
(2)将紧线器安装在线索上,钢丝套子安装在下锚底座上部的支柱上,紧动手扳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3)拆除滑轮组本体及补偿绳。
(4)更换滑轮组本体,正确缠绕补偿绳,检查是否相磨。
(5)两个手扳葫芦配合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10.4 补偿绳散股、断股更换参照补偿绳偏磨、脱槽。
7.10.5 下锚绝缘子放电烧伤、破裂更换见绝缘子检修作业指导书。
7.10.6 终端锚固线夹裂纹、锈蚀更换,步骤如下:(1)用手板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连接线索和杵环杆;在坠砣串上方的支柱上固定手扳葫芦,在坠砣杆环下方打上钢丝套,用手扳葫芦吊起坠砣串并固定在支柱上。
使终端锚固线夹和下锚绝缘子的连接螺栓处于不受力状态。
(2)拆除终端锚固线夹与下锚绝缘子的连接螺栓。
(3)更换损伤的终端锚固线夹。
(4)连接终端锚固线夹与下锚绝缘子。
(5)手搬葫芦缓慢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参数和状态。
7.11检查验收检修作业完成后,对检修后的设备质量进行复核验收,验收关键点:(1)滑轮组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起坠砣串能上、下自由移动),无卡滞现象。
(2)定滑轮应保持铅垂状态,补偿绳无偏磨;动滑轮偏角不得大于45度。
8 检查记录表8.1接触网补偿装置检测(检查)记录(上铁供专-网-04-08-2016)8.2《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上铁供记-安-03-2015)接触网补偿装置检测(检查)记录(上铁供专-网-04-08-2016)上铁供专-网-04-08-2016补偿装置检测(检查)记录区间(站场): 南京南宁杭场17注释:1、“温度”:填写检查设备时的气温。
2、“a值”是指上部坠砣导环至限制管顶端支架之间的距离,填写承力索和接触线的a值,例如“2606/2122”。
3、“b值”是指坠砣底部至限制架下部支架或者地面之间(阻碍坠砣下降的第一个物体)的距离,填写承力索和接触线的b值,例如“2606/2122”。
4、每次出工前,详细统计工作量及设备数量,将此表打印或携带活页式记录表,于作业现场详细记录各项数据,返回工区填写电子记录,将纸质原始记录于工作票一同装订。
1819《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上铁供记-安-03-2015)上铁供记-安-03-2015 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20说明:211.每车间、工区应有且仅有一份本登记表,凡属于管内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不论何时何地何部门发现,均应纳入本表(即查即改且无考核的问题除外)。
2.本登记表填写可以不全面,但不得另建其它各类问题库。
3.本表年初清理一次,逐月累加,期间不删除已整改项,即查即改的问题一般不纳入(局级以上单位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除外)。
4.各级组织按照下管一级原则更新维护本表,每月25日前后核对一次。
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是指负责整改治理的单位(部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