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She shook her head. S. Maugham: THE RAZOR’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 ” 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 245 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 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 shook 摇头译成点头。 摇头是英 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 而译成了点头。 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 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 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 然会遇到它。 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 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 毫无疑 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 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 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 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 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 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 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 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 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 时, 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 尬局面。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 从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 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 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 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 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 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 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 范的部分, 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 这就是翻之技 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 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 do you ?”
(3)癞 蛤 蟆 想 吃 天 鹅 肉 (《红 楼 梦 》十 一 回 )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 (Yang) 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 (Hawkes) 杨译试图用异化手段来向读者传达出原文所特有的异国 情趣, 但是在中国读者看来生动形象的比喻对英美读者来说 不一定有相同的感染效果。 霍译则有意撇开 “天鹅” 一词用 goose 取 而 代 之 ,以 挂 靠 英 语 中 的 a wild-goose chase(荒 谬 无 益 之 追 求 ),其 涵 义 也 就 不 言 而 喻 了 ,因 此 可 以 说 他 成 功 地 做 到了最切近的对等。 2.最 自 然 对 等 原 则 的 实 现 奈达还指出,在追求最切近对等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 通畅自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首先,我们要尊重两种语言各 自的语法和语法特征,意识到在任何语言中,一个句子都是一 个独立的语言单位,有其构成的规律性,这样才会设法避免一 些“腔化”的句子,保证译文通顺自然,达到“好的翻译没有翻 译腔”(奈达)。另一方面“自然”不单指语言,还指在文化上、思 维习惯上行得通,能够被译语读者接受。出于英汉民族各有自 己的历史文化背景, 人们的思维方式, 审美习惯都存在着差 异,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喜欢具体,善于综合”,而西方人更“喜 欢抽象,善于分析”(傅雷)。就辞格而言,虽然英汉语之间存在 着很多相似或相同的修辞现象, 但英语辞格和汉语辞格之间 仍存在着差异,各有其特点,因此在互译时,我们就必须考虑 到英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词汇搭配是否符合 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 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 近、 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 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 试看下面的例句: (1)至 于 才 子 佳 人 等 书 … … (《红 楼 梦 》第 一 回 )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Yang)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Hawkes) 杨 用 异 化 手 段 翻 译 “ 才 子 佳 人 ” (the beauty -and talented),这在中国读者看来属“自然”的 译 语 ,而 英 美 读 者 就 觉 得 不 自 然 , 难 轻 易 地 理 解 、 接 受 。 而 霍 克 斯 用 boudoir romance 译属地道 的 英 语 表 达 法 , 这 在 外 国 读 者 看 来 是 很 自 然的传神之笔,妙不可言。 (2)宝玉笑说道 :“好姐姐 ,你怎么瞧我的了呢 ? ”(《红楼 梦》第八回) “Cousin, cousin.” said Bao-yu extricatingly, “You’ve had
2009 年 4 月 第6卷 第4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pr.2009 Vol.6 No.4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 芳,张 君
(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8)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
杨译按汉语的对仗句式, 将汉语这两句成语翻译成相应 的英语并列句,而霍译简要地意译为一个单句。我们不能说哪 一种译法更好,只能说前者更贴近中国的读者,后者更符合英 美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符合口语表达的习惯。
a look at mine. Be fair! ”(Hawkes) “I let you see mine, dear cousin.” He counted coaxing.
(Yang) 原文是在写宝玉得知宝钗项圈上也錾有八个字后, 请求
宝钗让他看一下她的项圈遭到拒绝后对宝钗说的一句话,这 句话看似平常意味却深,难怪宝钗“被缠不过”,不得不答应他 的请求。 这句话言外之意,弦化之音在汉语中是很清楚的。 霍 克斯翻译时加了一个“Be fair! ”,就使译文把弦化之音很自然 地表达出来了,这很符合西方人口味,因为他们直率、豪爽。杨 译中虽然没有明了地把言外之意表达出来, 但 “I let you see mine”这 一 句 也 含 蓄 、自 然 地 刻 画 了 宝 玉 的 娇 嗔 : 我 让 你 看 了 , 你也要让我看。这种表达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因为中国人很 含蓄、谦让。
·122·
就通。 杨译本虽然说是异化的典型代表[4],但中国的读者也很 欣赏,毕竟看一眼就能心领神会。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 》第十 一回)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Yang)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You can’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 (Yang)
霍 克 斯 将 英 谚 中 “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作 了 变 通 ,这 样 既 保 持 了 汉 语 谚 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 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文化信息的, 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 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 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 感受其风格等。 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 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 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 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 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 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 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 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 词句能否被理解, 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 应 。[3]这 无 疑 告 诉 了 翻 译 工 作 者 在 英 汉 互 译 时 不 仅 要 注 重 读 者 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 切 近 对 等 原 则 的 实 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 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 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 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 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 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 实现,从而实现对等。 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 牛不吃水强按头。 (《红楼 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 “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Hawkes)
从上两例可以看出, 自然对等原则的实现不仅要求译者 有相当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要对译语接受者的思维方式, 审美习惯等要十分熟悉,否则自然对等就无法实现。当然这对 所教学生来说是难做的, 但学生可根据英汉互译的其它方法 进行灵活变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