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摘要酱油简介及发展概况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
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
发展简况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
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
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生产工艺酱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质和淀粉质。
植物性蛋白质遍取自大豆榨油后的豆饼,或溶剂浸出油脂后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饼、蚕豆代用,传统生产中以大豆为主;淀粉质原料普遍采用小麦及麸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传统生产中以面粉为主。
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
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
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万分中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
同时,在制曲及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落入的酵母和细菌也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
也可添加纯粹培养的乳酸菌和酵母菌。
由乳酸菌产生适量乳酸,由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曲霉的代谢产物等所生产的醇、酸、醛、酯、酚、缩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虽多属微量,但却能构成酱油复杂的香气。
此外,由原料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经典霉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类黑素,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
发酵期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与盐水的咸味相混和,最后形成色香味和风味独特的酱油。
酱油的原料处理分为3步。
①饼粕加水及润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达到47—50%为标准。
②混和:饼粕润水后,与轧碎小麦及麸皮充分混和均匀。
③蒸煮:用旋转式蒸锅加压(0.2MPa)蒸料,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杀灭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两步。
①冷却接种:熟料快速冷却至45℃,接入米曲霉菌种经纯粹扩大培养后的种曲0.3—0.4%,充分拌匀。
②厚层通风制曲:接种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内。
先间歇通风,后连续通风。
制曲温度在孢子发芽阶段控制在30—32℃,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在最高不超过35℃。
这期间要进行翻曲及铲曲。
孢子着生初期,产酶最为旺盛,品温以控制在30—32℃为宜。
发酵成曲加12—13°Be'热盐水拌和入发酵池,品温42—45℃维持20天左右,酱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将前次生产留下的三油加热至85℃,再送入成熟的酱醅内浸泡,使酱油万分溶于其中,然后从发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酱油(头油徐徐放出,通过食盐层补足浓度及盐分。
淋油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分离出来。
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别依序淋出头油、二油及三油,循环套用才能把酱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来。
后处理酱油加热至80—85℃消毒灭,再配制(勾兑)、澄清及质量检验,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
营养功效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
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
酱油含有异黄醇,这种特殊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
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
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食而有道:烹饪时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在烹饪绿色蔬菜时不必放酱油,因为酱油会使这些蔬菜的色泽变得黑褐暗淡,并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选妙藏:优质酱油大都呈鲜艳的深红褐色,不混浊,无沉淀,无霉花浮膜,酱香浓郁,味鲜,咸淡适中,无异味。
酱油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尽量养活与空气的接触。
保质期一般不低于6个月。
酱油与油的区别在生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
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但却是几类完全不同的物质。
汽油、煤油是碳和氢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们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碳、氢、氧的化合物(有机化学中叫酯)。
酱油的名字虽然也带“油”,但和油没有一点关系。
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
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
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
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滋味鲜美的酱油啦。
酱油是好几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
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
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
那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做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
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
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酱油是烹饪中的一种亚洲第一特色的调味料,普遍使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曲和发酵,再在各种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
制作酱油的原料因国家、地区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出名的是泰国的鱼露(使用鲜鱼)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酱油是有大豆和小麦发酵制成的,在东西方都是普遍应用的调味品.酱油的盐分含量较高,但也是具有一些豆类的营养成分,还具有解热除烦,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暑热烦满.疔疮初起,妊辰尿血等病症.此外还可治疗食物,药物中毒及汤火灼伤,虫兽咬伤.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要少用酱油.国外有研究者认为酱油有抗癌成分.不要过量,不要吃配制酱油。
种类酿造酱油酿造酱油是用大豆和/或脱脂大豆,或用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
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
中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标准将在商品标签上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列为强制执行内容。
因著色力不同,酱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别,前者著色力弱而后者强,至于生抽王,是厂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没什么特别。
还可以分为生抽,老抽。
生抽颜色: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来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较咸。
用途:生抽用来调味,因颜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凉菜的时候用得多。
生抽的制作:生抽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
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
老抽颜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泽的。
味道:吃到嘴里后有种鲜美微甜的感觉。
用途:一般用来给食品着色用。
比如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时使用比较好。
老抽的制作:老抽酱油是在生抽酱油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即为老抽酱油。
其产品质量比生抽酱油更加浓郁。
生抽和老抽的鲜味酱油的鲜味取决于氨基酸酞氮含量的高低,一般来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也就是说品质越好。
按照我国酿造酱油的标准,氨基酸态氮》0.8克/100ml为特级;》0.7/100ml为一级;》0.55/100ml为二级;》0.4/100ml为三级。
但是,并不是说氨基酸酞氮越高,酱油就越好。
因为配兑酱油的氨基酸酞氮也很高,或者是有一些不法的供应商在里面加了很多鲜味剂,氨基酸也很高,这也不等于是完全很好的酱油。
辨别生抽和老抽看颜色:可以把酱油倒入一个白色瓷盘里晃动颜色,生抽是红褐色的,而老抽是棕褐色并且有光泽。
尝味道:生抽吃起来味道比较咸;老抽吃到嘴里后,有一种鲜美的微甜。
使用注意事项1. 酱油易霉变,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闭低温保存;2. 服用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3. 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
酱油的起源一直在中日之间长期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酱油起源于中国,后来随鉴真东渡传入日本。
而有的学者认为酱油起源于日本,后随遣唐使传入中国。
目前被认定为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
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
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教您如何挑选酱油酱油食前要验明正身。
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酱油时,特别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买酱油要一看二摇三尝味。
看质量指标,看颜色;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贴着瓶口闻味道,好酱油往往有一股浓烈的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而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尝起来则有些苦涩。
先看标签。
从酱油的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是小麦还是麸皮。
看清标签上标注的是酿造还是配制酱油。
如果是酿造酱油应看清标注的是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的高盐稀态酱油,还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速酿酱油。
酿造酱油通过看其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区别其等级,克/100毫升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氨基酸态氮含量≥0.8克/100毫升为特级,≥0.4克/100毫升为三级,两者之间为一级或二级)。
看清用途。
酱油上应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所含菌落指数也不同。
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较好,如果是供烹调用的则千万别用于拌凉菜。
闻香气。
传统工艺生产的酱油有一种独有的酯香气,香气丰富醇正。
如果闻到的味道呈酸臭味、糊味、异味都是不正常的。
看颜色。
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了,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
慎买袋装酱油。
市场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装酱油、醋是由水、糖色、工业用醋精勾兑成的,这种产品带有刺激性气味,并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古老的中坝酱油的历史故事产自于四川江油,据史书记载,川北中坝,自古为酿酱之乡,其品味之冠以北门清香园为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