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北洋军阀P67北洋军阀清朝末年,政府军事力量薄弱,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伤亡严重,几乎没了可用的兵。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不少帝国主义国家兴起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国防告急。
清朝为建立新式反动军队,派令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练兵,袁世凯乘机壮大自己。
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借助北洋军阀的力量,窃取革命的成果,后来袁世凯倒台,军阀为得到权力互相争斗。
最后北洋军阀被国共合作的“北伐”运动逐一消灭。
北洋军阀的相互割据,接连混战,使得中国民生凋敝,满目疮痍。
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埋下一个祸根。
同时,北洋军阀中有不少爱国人士,用自己的力量捍卫国家主权,表现出卓越的爱国精神。
c长征P136长征国民军围剿红军,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迫于二战的形势,蒋介石需要快速肃清国内叛党,而中共取得和苏联的联系,打算北上寻求苏联的支援红军在反围剿失败后,撤离江西瑞金。
在占领遵义后举行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此后红军在国民党的多次追击中逃生,最后用了两年,转战了十四个省,成功的在甘肃省会宁县会师,保存了革命力量。
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沿途播下革命的种子。
同时,向中华人民展示了红军的吃苦耐劳,勇敢无惧的精神。
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c重庆谈判P172重庆谈判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d大革命P117大革命国内军阀混战,孙中山迫于形势改组国民党,宣明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共同讨伐军阀;列强利用北洋军阀压榨中国,孙中山取得苏共的帮助,打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国共两军借着新三民主义这一个政治合作基础,共同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在工农运动的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
把战线推向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军阀统治。
但蒋介石和汪精卫后来发动政变屠杀共军,把国民革命推向失败。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令中共得到了政治上的锻炼,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明白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而且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得到新的发展。
大革命的失败,使得红军走上了土地革命的道路。
随形势发展,红军内部的思想风气出现恶化。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共有了改进自身的想法。
会议中选举了中共中央的领导人,明确了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会议着重加强党的组织,思想建设。
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进行党的建设,指出红军同党的关系,军队必须服从党的意志而奋斗。
使红军内部风气得到整改。
会议中的宗旨对红军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
g共同纲领P189《共同纲领》当时大陆还未完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各项社会改革尚未开展;;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人民群众缺乏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起到了临时约法的作用,肯定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h黄埔军校P117黄埔军校国内军阀混战,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设立黄埔军校,训练军事人才。
为国民革命做准备;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孙中山反思自身的不足,觉得应该增强自身的力量。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议“创办军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中确立选址在广州黄埔,以蒋介石为校长。
同时,也建立起了国民党的第一支党军。
后来,黄埔军校随着战争的爆发不断出现分校。
黄埔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同时,黄埔师生在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j九一八P140九一八美国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深受影响。
为了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日本首相召开“东方会议”,主张对内镇压,对外扩张,中国是日本首要的征服对象。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后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等地发起进攻。
最后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l卢沟桥P140卢沟桥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完备的侵略计划,1936年11月,日本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打着反动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1937年7月7日的夜晚,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随后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七七事变使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心理,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使国共两党形成抗战统一战线。
q清末新政P56清末新政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侵略者的念头;国人对清政府的不满与失望日益加深,国内有识之士要求清政府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政治上适度学习西方,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军事上裁撤绿营、编练新军;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商业上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1906年迫于压力制定一个效仿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新政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并未使矛盾缓和。
t太平天国起义P40太平天国起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得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加上清朝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3年洪秀全以基督教为基础创立拜上帝教,在1851年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占领南京并定为首都,先后进行几次突围战,之后控制了大片地区。
最后因内部矛盾激化,被湘军联合英国军队攻破。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也粉碎了帝国主义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
但是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结果也是失败的。
s三三制民主政权P156三三制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
为了保证共产党在根据地的领导地位,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三三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w武昌起义P62武昌起义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加上立宪派对清末新政的不满。
教育的改革也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的宝贵人才。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次起义的胜利,革命军三天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起义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x西安事变P146西安事变1936年5月,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初商。
中共要求“逼蒋抗日”。
而蒋介石还没有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仍然准备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
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结束了十年内战,国内和平基本达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x新三民主义P117新三民主义中共在二七惨案之后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于是决定联合国民党。
而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的孙中山,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思想转变。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x新文化运动P95新文化运动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艰苦学习西方,但在实践中却屡屡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这场运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