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a):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线需要和愿望而言相对于稀缺。

b):具有绝对的属性c):在市场经济中,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企业:追求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3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市场的基本功能。

4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5障碍包括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6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市场工资率下,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7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8 劳动力市场: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实现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9 劳动力需求: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10 劳动力市场:主体:所有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即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11劳动力市场的性质:a)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b)与工资进行交换行为,使双方得到各自使用的价值,在交换中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经济计量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c)劳动力市场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工资12 劳动力的本质属性: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13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方法14劳动力均衡的意义: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b)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工作c) 充分就业15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16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17生产要素: a 土地 b 劳动 c 资本 d 企业家才能18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主要部分19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20 货币工资因素: a 货币工资率 b 工作时间长度 c 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21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22实际工资两个因素影响: a 货币工资 b 价格指数23计时工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24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25福利支付方式: a 实物支付 b 延期支付26福利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实质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27福利的特征 ;a 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b 法定性c 企业自由性和灵活性28总供给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值总量。

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供给也等于消费与储存的总和。

29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30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 Y=总供给 =总需求 =消费 C+储存 S=消费 +投资 I则: Y=C+S =C+I31失业: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32失业类型: a 摩擦性(大学生毕业) b 技术性(下岗 c 结构性(下岗 d 季节性(气候)33需求不足性失业形式: a增长差距性失业 b 周期性失业34失业程度指标: a 失业率b失业持续率35失业影响: a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b 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c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36政府支出: a 政府购买 b 转移支付37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a 最低劳动标准 b 最低社会保障 c 工会38最低劳动标准包括: a 最低工资标准 b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39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40货币政策类型 ; a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b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41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a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b调整贴现率 c 公开市场业务42基尼系数小于 0.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0.4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通常在0.2~0.4之间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的基本精神体现2劳动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段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或者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基本原则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性质。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 a 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C有着高度的稳定性D有着高度的权威性4 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a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原则B劳动关系民主化C物质帮助5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c 劳动报酬权d 休息休假权6 劳动权包括: a 劳动就业权 b 自由择业权E 劳动保护权 f 职业培训权等7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8劳动保障具体地体现: 1 基本保护 2 全面保护 3 优先保护9当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保护发生冲突时,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10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权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11 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特征: 1 社会性 2 互济性 3 补偿性12法律渊源:指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13劳动法渊源的类别 ;1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 劳动法律 3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4 劳动规章5 地方性劳动法规6 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 正式解释14宪法关于劳动的规定保证了劳动法的权威与劳动法制统一15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16 劳动法的体系: 1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 4 职业培训 5 社会保险和福利6劳动争议处理7 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8 监督检查17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制度等。

18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19 职业培训制度包括: 1 专业技术知识 2 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20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21劳动法律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22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条件: 1 现实的劳动关系 2 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23劳动关系是基本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24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25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26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 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 双务关系4 具有国家强制性27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主体 2 内容 3 客体30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31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2劳动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1企业战略实质包括: 1 外部环境 2 企业实力 3 战略目标2企业战略具有的特征:1全局性 2 系统 3 长远4风险 5抗争3 外部环境的调研: 1 获取口头信息 2 获取书面信息 3 专题性调研4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 2 经济 3 技术 4 社会文化5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 1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2 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分析 3 竞争优势6资源优势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或者建立的特殊资源。

7资源缺陷是企业不具备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8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为: 1 基本活动 2 支持活动9企业能力分析方法: 1 纵向分析 2 横向 3 财务10企业能力评价标准为:效率和效果11 企业的总体战略 ;1 进入战略 2 发展 3 稳定 4 撤退12竞争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内容13 一般竞争战略有: 1 低成本战略 2 差异化 3 重点14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15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1 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3 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4 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16战略控制是将预先制定的战略目标与反馈回来的战略执行信息进化比较,以检查战略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17 战略控制由三个方面组成: 1 制定战略评价标准 2 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3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18战略控制方法: 1 事前 2 事中 3 事后19决策科学化包括 ;1 合理的决策标准 2 有效的信息系统 3 系统的决策观念4 科学的决策程序5 决策方法科学化20确定型决策方法: 1 量本利分析法 2 线性规划法 3 微分法21进行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22风险型决策方法: 1 收益矩阵 2 决策树 3 敏感性分析23不确定性决策方法:1悲观决策标准 2 乐观系数 3 中庸 4 最小后悔 5 同等概率24制定企业计划原则: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3稳定性与灵活性25 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 滚动计划法 2 PDCA循环法 3 综合平衡法26 目标管理的特点: 1 它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 2 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3 更富于参与性4 强调自我控制5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27 企业目标管理实施: 1 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2 实施 3 控制28设定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起点,也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29市场分类的目标和方法: 1 按交换对象分为商场市场、服务、技术、金融、信息等 2按买方分为消费者和组织者市场3 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分为世界、全国性、地方等30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1文化 2社会 3个人 4 心理31消费者购买行为: 1 习惯性行为 2 化解不协调 3 寻求多样化 4 复杂32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会。

可分为: 1 产业市场(最具有代表性,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销分析主要对象) 2 转卖者市场 3 政府市场33市场营销管理过程步骤: 1 分析市场机会 2 选择目标 3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34营销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战略控制35产品策略: 1 产品组合策略 2 品牌与商标 3 包装4产品生命周期 5 服务36产品生命周期包括: 1 投入期 2 成长期 3成熟期4衰退期37影响销售渠道选择因素: 1 产品 2 市场 3企业38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