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给加点字音。
悚.()然萧飒.()铮.( )铮砭.()人肌肤戕.()贼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如赴敌之兵.()金铁..皆鸣()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欧阳子方夜.读书()春生秋实.()5.指明下列文言句式并解释。
胡为而来哉?(胡……哉:)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6.什么是赋?举一二例说明。
预习反馈:1.“自古逢秋多寂寥”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古代诗词中都是无尽的伤感。
能列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唐•杜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宋•柳永)●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2.通过课前预习,提名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归纳(师生互动,并结合板书)S1:秋声——比喻——悲秋状——虚实结合烘托秋声S2:秋气之肃杀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可分别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小结等环节)学生活动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进行具体的文本梳理,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第一段是如何来摹写秋声的?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写出了秋声来势迅猛、惊天动地的特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为何要极力渲染秋的萧条呢?明确:从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明确:作者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洌”、“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吹拂前后的草木变化诸角度极力渲染描绘秋的萧条,为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埋下伏笔。
点拨:只有找好角度才能为“渲染”找到注脚。
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明确:“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你能说说结尾的艺术特色吗?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冕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托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了。
【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情状 B.烟霏云散消散C.丰草绿缛而争茂繁茂 D.物即老而悲伤伤心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悚然而听之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下列句子中“而”字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草拂之而色变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童子莫对,垂头而睡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乃其一气之余烈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盖夫秋之为状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6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 )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C.夫秋,刑官也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7下列语句中,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万物劳其形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昨夜西风凋碧树8.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结】1.《秋声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2.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你认同哪一种观点?如有不同于这两种观点的也可谈谈自己的观点。
明确: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的体现,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问题拓展】(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设置1-2个探究题或拓展训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1.本文行文摇曳多姿,又不失简峭、精练,结构谨严,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很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你能分析一下吗?明确:(答案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此略》)2.背诵全文,并翻译。
3.阅读下文,并完成相关练习。
剪得秋光入卷来王清铭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
城市人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
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
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供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
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
晓来谁来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的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
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
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或许,我们需要一付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
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
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
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呜;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0.作者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条陈述这样说的原因。
11.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12.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3.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