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0-10-14作者简介:陈宝明(1972-),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陈宝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Chen Baom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scale decreased very fast after financial crisis,presented some trends,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ost countries ’consumer markets,R&D center integrate with manufacturing center,emerging industry getting hotter.And contention for energy sources,material,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become more intense.Chinese Midwest regions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on taking o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rises.China should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make full use of market resources,promot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er,expedit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emerging industry core technology,forge new competing advantage.Key words: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emerging industry;financial crisis;manufacturing base;native market摘要: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度下降,并呈现出更加注重东道国家消费市场、研发中心与生产转移结合紧密、新兴产业成为新热点以及围绕能源、原材料、技术和科研成果激烈争夺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突显。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市场战略资源,促进技术转移与生产转移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新兴产业;金融危机;加工基地;本土市场中图分类号:F114.3文献标识码:A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开始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也要求我国及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
1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态势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 )大规模下降。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FDI 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4%[1]。
2009年,全球FDI 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这是全球FDI 连续第二年下降。
其中,发达国家吸收FDI 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
美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居第二[2]。
根据OECD 的统计,200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最大的降幅。
我国作为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FDI增量下降和存量减少的情况,但是受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全球FDI。
在增量方面,从2008年10月开始,我国FDI出现连续10个月的同比负增长。
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
在存量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省份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3]。
进入2010年以来,全球FDI开始缓慢复苏,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估计,当年全球FDI流入量将有望达到1.2万亿美元。
而我国吸引FDI快速回升,1-7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0.65%,说明我国对于外资仍有较强的吸引力。
2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有些则是初露端倪。
2.1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满足东道国的本土市场消费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债务型经济以及超前消费,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
在这种消费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是发达国家把世界作为加工厂,进行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典型的加工基地类型。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例如,美国福特汽车零部件是在11个国家生产的;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含有约450万个零部件,由来自近10个国家的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进行生产。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力量的消失,导致世界加工能力过剩。
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消费政策,但是又防止本国的消费力量被外国占据,市场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
同时,各国又格外珍惜本国的消费市场,希望能够尽量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因素变化影响下,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产业转移将产生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产品特征日益明显。
2.2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在加工基地转移型国际产业转移中,由于消费地与生产地甚至原料地等是分离的,因此要求物流成本较低,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形成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主的国际产业加工基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截至2007年,东部地区吸引的FDI占全国FDI的85%以上。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消费类型的转变,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将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地区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东部地区所具有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相对劣势,使其在承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竞争中不具有明显优势。
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地区。
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
中西部地区对FD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2.3研发中心伴随着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既是充分利用海外科技资源的需求,更是为了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
跨国公司在我国虽然设立了很多研发机构,据科技部2007年对6个省市的统计,外资研发机构已达到1200多家,但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以加工基地类型为主要特征,外资研发机构也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服务。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外商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最终消费为目标,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时候,研发的转移就更加必要。
目前,研发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东道国竞争优势的增强,迫使国际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转移,为生产和市场竞争服务的研发中心转移越来越必要。
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强,研发中心的研发内容和层次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扎根于东道国,并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从短期来看,一些跨国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开始将研发机构撤回到本国,但是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移,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含量更高、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研发机构将再次向东道国转移。
2.4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未来真正的增长机会来自于新兴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领域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国际转移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
而我国由于原材料、劳动成本优势的下降,传统制造业也将呈现出产业向外再次转出的趋势;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进行全球布局,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成为新热点。
为谋求把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欧盟等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
虽然目前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是,世界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已日趋激烈。
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加工基地转移为主要特征,各国竭力把握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源头的同时,利用国际分工体系尽快地形成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能力,从而延续传统的“大脑—手脚”模式。
我国在承接新兴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转移方面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
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建生产国,以及世界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
200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总产量的39%。
2.5围绕发挥能源和原材料优势的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是围绕原材料和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对于工业增长的重要意义,围绕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和博弈加强。
比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将在巴西投资30亿美元兴建一家年产能为500万吨钢板的钢厂,将进一步吸引钢铁产能向矿山集聚地转移。
从原燃料出口国来看,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存在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