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教材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童庆炳教材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活动不只是单纯的作家创作活动,还是作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

文学文本只有经过传播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文学活动才能真正完成。

一、文学消费及其性质1、文学消费的内涵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以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与文学欣赏的活动。

这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2)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性质第一、文学消费的物质技术依赖性。

文学消费要经历一个物态化、数字化的过程才能实现,受到文学生产、文学媒介和文学传播的直接影响。

首先,作家文学观念的物态化(作品)是文学消费基础和前提。

其次,文学作品经由编辑、出版、印刷、数字化处理,才能变为批量制作和广泛传播。

所以文学生产、文学媒介、文学传播直接影响着文学消费。

从历史上看,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有四种:口头媒介(口头传播)、纸质媒介(书籍、报刊)、电子媒介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互联网传播)。

文学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地影响了文学消费的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传播,使得文学接受深受时空的限制,文学消费的内容呈现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

文学产生后,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成为可以大量机械复制的消费品,第一次突破了时空因素对文学消费的制约,商品经济和技术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雅文学与大众文学之前的分化与互渗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显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播、电视诞生,20世纪中期,计算机问世,80年代互联网出现。

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使文学消费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此可见,文学消费具有鲜明的物质技术依赖性。

当然,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出现,也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消费与其他消费有何异同?现代商品经济与电子传媒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批评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认真探讨。

第二、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的特征。

文学消费的一般商品属性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德国阿多诺将其称为“文化工业”。

近代社会以来,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像一般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一样,必须经由商品流通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实现。

这使得文学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具有商业交换价值、尊重价值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等属性。

表现为:(1)文学产品的创造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而且作为物态化生产过程的产品,还凝聚了其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消耗,因而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或价格;(2)文学消费者为取得对文学产品的消费权,就必须以购买或租借的方式,付出一定的货币,使文学再生产得以维持;(3)在文化市场上,文学书籍作为一种物态化商品,也有一个破损、毁坏的问题,这种作为物质载体的耗损与一般商品的耗损是一样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学消费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及审美等精神价值。

(1)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2)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

(3)一般的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

但文学产品则不然,虽然其中有的可能被淘汰掉,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具有超时代性。

(4)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消费,造成了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互补又冲突。

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要求正确处理好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关系,发挥文学消费的积极作用,消除和克服不良影响。

首先,充分发挥文学消费的商品性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1)它大大地促进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联系;(2)它意味着艺术生产者要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3)它将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4)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促进艺术的多元化,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满足;(5)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还会推动艺术家对艺术观念和协作方法的探索,促进文学生产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提升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将文学商品的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

为此,作家、理论家要很好地协调和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有关法律法规,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舆论引导,从而尽可能消除和克服文学消费的不良影响。

第三、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商、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鉴赏,以传播他们所述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活动,在这种阅读和鉴赏中,维系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意识。

因此,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消遣,而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它历来起着生产、传播、肯定或批评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深刻作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而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有意无意地淡化,正是现当代文学艺术广泛的商品化造成最为不良的影响。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资产阶级的文化逻辑所掩盖。

资产阶级通过对文学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的宣扬,似乎给文学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片纯属个人的自由自在的净土,事实上,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文学非政治性的口号背后掩藏着的正是其意识形态的内容,那就是,让读者在对抽象的人类价值和永恒的人生意义的孤独的沉思冥想中忘却现实境遇中的忧虑、苦闷,牢骚、不满、矛盾、冲突、分裂等社会问题得到了象征性的客服。

他与资产阶级的技术-功利主义一道,构成了互为补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而到了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世界进入所谓的媒介社会或图像社会的时代,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被商品消费和形象包装所遮蔽,文学被纳入了商品经济的法则,一切存在都被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类像,一切消费都是形象消费和景观消费而不是物质自身的消费,消费者的闲适生活欲望及参与实现世界的愿望,都可以在形象消费中得到满足,这种形象消费的催眠作用,消弭了现实与表现之间的区别,消解了读者主体与图像世界之间的距离和审美意识,破坏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进程,消除了消费者对现行制度的历史性的深度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理性要求,从而发挥了更为深刻、更为隐蔽和更为严密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尽管文学消费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却非常复杂。

(1)从表现形态上看,或隐或显、或轻或重,但即便是被认为纯审美、纯娱乐的文学消费,也往往与意识形态有关。

(2)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看,大致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现行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二是为批评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传播着批评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观念;三是,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即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

声称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无关,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3)不同社会状况下的文学艺术与政治关联度不同。

一般说来,在社会矛盾激化动荡时期,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表现较为明显,而在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时期,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属性则表现的比较间接和隐蔽。

但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并不直接就是意识形态,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对政治理论、哲学理论等观念的直接宣传,文学消费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消费。

表现在它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

在我国,文艺事业既是一种文化产业,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产业部门,但更是一种精神生产,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消费活动因而应该承担者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崇高使命。

具体说,我们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大众审美需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更好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提供审美、娱乐、认识、教育以及人际交往平台的同时,提高读者的精神品位、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文学消费不同于文学接受。

虽然同属于文艺学范畴,但两者区别较为明显。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组纯属于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纯粹是一种阅读或鉴赏的精神活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文化知识、阅读能力、消费心理、经济能力、闲暇时间、适当空间等;文学接受更加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

二、文学生产及其与文学消费的关系——马克思的观点1、文学生产概念广义的生产包括狭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

与此相适应,广义的文学生产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

也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传播活动。

四种文学生产模式:口头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书籍传播方式——视听传播方式(电视剧、电影等)——电子网络传播方式(网络文学)。

[因此而有文学消亡论的产生]狭义的文学生产是指以作家内在的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如文学书籍、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光盘等等的制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