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1.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1. 虚拟性。
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1.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
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
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论述题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1. 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
2. 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1. 文采。
2. 情调。
3. 气势。
4. 氛围。
5.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1. 独创性。
2. 稳定性。
3.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1.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2.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
刚柔影响最大。
3. 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1. 与时代文化。
2. 与民族文化。
3. 与地域文化。
4. 与流派文化。
5.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文学创作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
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
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
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简答题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1. 感物说。
2. 养气说。
3. “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 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1. 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2. 社会需求的产物。
3. 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
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1. 文化修养。
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
2. 独特气质。
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
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1. 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 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 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 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
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1. 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2. 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3.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4. 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5. 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
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1. 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2.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
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1. 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
2. 对象不同。
(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3. 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4. 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
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1. 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
2. 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
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1. 直觉与诗情的兴起。
2. 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
3. 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4. 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
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1. 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
2. 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
3. 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 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
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1. 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
2. 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
3. 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
4. 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
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2.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3. 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1. 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2. 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
3. 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与创作目的。
2. 与选材。
3. 与构思过程。
4. 与主题的深化。
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
2.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3. 影响作品的风格。
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1. 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2. 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
3. 具有内指性特征。
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1. 原发性心理因素。
2. 继发性心理因素。
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1. 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
2. 自觉寻找触发。
3. 自已突然冒出来。
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达。
4. 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1. 准确性。
恰如其分。
2. 透明性。
见“能指”知“所指”。
3. 独创性。
陌生化效果。
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 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
2. 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
3.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
“前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