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谢谢观赏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
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
传播和再生产着现行政治、 经济体制所需要 的意识形态; 文学消费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 传播着批判不合理的意识形态观念; 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声称远离现行政 治、经济制度或超越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 即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谁了, 赶忙 向老婆喝到:“你这老不死,不知道 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 你还记得啥? 还记得啥? ”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 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 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 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 俗画卷。正是如此生动活泼、 风 趣 幽 默 而 又 充 满 乡 土气息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北方乡村 的故 事, 也 让 读 者 了 解 到 北 方 乡 村 的 语 言 特 色、风 俗习惯等 文化特色。 同时也正是 这些鲜明的语 言特色成就了赵树理小说在艺术 上的高度成就, 其新颖、健康、朴素的写法成 为后代作家们 所追求和效仿的写法。 《李有才 板话》等作品更 是 成 为 民 族 化、群 众 化 的 艺 术 杰 作,为 世 界 所 认可。 早在上世 纪 50 年代,赵树理的作品被苏 联汉学家达里佛佐夫、 菲会曼多、 彼得洛夫等 翻 译,获 得 了 高 度 的 评 价,被 称 赞 为“真 正 的 人 民作家”。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 意识形态性
第七组 王 佳 20134670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 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 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 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 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 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 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其对整 个世界的感受力。 一切真正伟大严肃的经典文艺作品往往具有 醒世作用。
《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在描写阎恒元的儿子阎家祥的外貌时这样说到:“这人的相 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眨十来次眼皮。 不过人 不可以貌取, 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 其实一肚肮脏计谋, 谁跟 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 Nhomakorabeal
l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将 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
孔子极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 用认为诗可以为“事父”、 “事君” 。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产阶级通过高度 商品化的现代艺术消费,消蚀了消费者对现 行制度的历史性的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 现实、改造世界的要求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