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摘要基因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基因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了一系列广泛地思考。
本文阐述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健康发展核对食品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及在中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实质等同;发展前景目录摘要...................................................(Ι)目录 (Ⅱ)引言 (01)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分类 (02)1.1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02)1.2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02)第二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02)2.1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虑 (03)2.2评价原则 (04)2.3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及功效 (04)2.4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05)2.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05)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06)参考文献 (08)致谢 (09)引言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前景广阔,发展转基因食品是我国农业战略需要,应正确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根据实质等同原则,对不同转基因食品实施个案分析,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促进我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基因食品的出现,人们对基因食品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高,由此而来的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也愈加激烈。
l、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及分类1.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通常我们所说的基因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而提到转基因食品我们就必须涉及转基因技术一词的概念。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种生物的一段基因连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使之成为后一种生物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将鱼体内的耐冷的基因提取出来通过转基因技术插入西红柿的基因组里,使得西红柿的寿命延长。
由此导出转基因食品的概念,由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加工而成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有时我们在文章或杂志上看到的“基因修饰食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基因食品。
1.2 转基因食品的分类转基因食品可分为四类: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的蛋白质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烘焙效果。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牛的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之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
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之一。
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而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技术就不再需要杀死小牛便可以在体外产生大量的凝乳酶。
4.转基因特殊食品,这种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疫苗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2.1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虑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遇到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技术既涉及到粮食安全战略,人们身体健康保障,还与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问题相关,因此,对转基因技术及食品产业持怀疑的态度是十分自然的。
1998年,英国的研究人员Arpad Pusztai称:将雪花链凝集素基因转移至马铃薯中并表达,以这种马铃薯饲喂大鼠, 引起大鼠体重严重减轻,免疫系统遭破坏。
虽后来经论证只不过是一场闹剧, 但却从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
1999 年,美国康奈尔大学Josey等发现,在实验室中,用玉米花粉( 含转抗虫的Bt基因)拌马利筋草喂养帝王蝶幼虫,可导致幼虫死亡。
美国科研人员将巴西坚果中一种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丰富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大豆基因组中,结果发现,一些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的人也对这种转基因大豆有过敏反应。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鼠痘病毒生产使老鼠避孕的疫苗,以控制日益严重的鼠害,但在2001年初却培育出了一种罕见的鼠痘病毒变种。
如果用转基因技术改造人类天花病毒,就将会使这一恐怖杀手变得更为恐怖。
转基因技术也可以使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 使现有一些疾病治疗手段失效,一旦这些技术被恐怖分子所掌握,必将造成人类一场大灾难。
对作物导入抗除草剂基因,也有可能被转移。
已发现有农作物基因向杂草转移现象, 若抗除草剂基因转移至杂草中, 将会造成杂草无节制繁殖蔓延变得无法控制而成为超级杂草。
未来,若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必然导致传统品种的消亡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也许会对现有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转基因( Bt) 产生的毒虫毒素可由植物根部渗入到周围的土壤里,并带有很强的杀虫生物学活性,仍然能杀虫。
这部分毒素可能助长一些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并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澳大利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5%的人表示不愿意食用转基因食品,93%的人支持强制性地为转基因食品贴上标签。
我国目前对近百种品种进行了转基因技术研究,已申报评估的仅20余家,安全性评价现状堪忧,急需科学合理的转基因技术安全评价方法。
2.2 评价原则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1991年将安全食品定义为:如果能合理的肯定,在预期的条件下消费某食品不会有害,则该食品就被认为是安全的。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并接受的评价原则是实质等同原则。
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并注重个案分析。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能一概而论。
在实质等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得出结论:现有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2.3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及功效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不遗传单位。
在基因克隆技术建立之前,育种学家通过常规育种杂交等方法把某一植物中的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到所选用的作物品种中去,培养出许多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用于改良作物品质的基因,例如控制蛋白质含量,抗逆抗病基因,将其连接到植物的细胞中去,再通过细胞的培养等培养出转基因植株。
那么含有转目的基因植株所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就功效来说,目前转基因技术涉及到的领域主要有改善粮油的产量、食用品质和加工功能特性,延长果蔬的储藏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改善动物性食品的成分比例和食用品质,改善发酵食品的风味和品质、提高产量等。
2.4 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争论不一,没有统一说法:一般认为,转基因食品的主要优点在于增加食物供应,解决粮食短缺;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而其缺点在于,一是可能对蝴蝶等昆虫造成伤害,二是可能影响周边植物的生长,三是可能使昆虫或病菌在演化中增加抵抗力或产生新的物种,有可能会伤害作物。
2.5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与传统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含有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和可能存在外源基因在受体内的表达产物。
由于对这两种成份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级效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危害。
因此,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基本上可以归纳为3类:一是转基因食品里加入的新基因在无意中对消费者造成的健康危害;二是转基因作物中的新基因对食物链其他环节造成无意的不良后果;三是人为强化转基因作物的生存竞争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中人们最为担心的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及转基因食品与常规食品比较有无不安全的成分。
这就需要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的变化、有无毒性物质、有无过敏性蛋白以及转入基因的稳定性和插入突变进行检测。
另外,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表现为对“基因逃逸”的担心。
所谓“基因逃逸”,就是指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转导、转化、接合进行基因转移。
转基因作物及基因食品的有害基因是否会逃逸到人体或环境中,加快抗药性问题。
如野生植物种通过受粉可能会完成抗除草剂的基因改良,会变成“超级杂草”,由此形成的具有非自然抗逆性的植物对那些以其为生的动物们来说,可能会导致生物链的断裂。
3、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结果,必将对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影响。
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改良作物的品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现在,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常规育种来解决的,特别是耐旱、耐贫瘠等作物品种的培育等。
例如在非洲的沙漠地区,如果按照现在的育种手段,它的粮食产量根本不可能满足基本生活保证,人们现在寄希望于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一些比较耐旱、耐贫瘠的作物,以解决因为土地可耕面积的减少而给人类带来的压力。
另外,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作物的营养成分,现在非常知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成功开发的金色大米,它是通过将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去,生产出的大米是金黄色的。
这种水稻含有维生素A的合成原料,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有助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的眼睛失明等疾病,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
从这些方面来看,转基因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在大力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同时,应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完善的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
1993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发表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评价──《概念和原则》,提出了“质量等同性概念”,其含义是“当某个由转基因技术生产的新食品的各项主要特征(分子学特征、遗传形状、主要营养成份等)与现有食品大致相同,则认为该新食品的安全性也与现有食品大体等同。
”我国政府也于1993年、1996年和2001 年分别颁布了有关条例和规定,要求对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生产、应用等实行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对违规试验、生产、应用、进出口转基因食品的机构和人员,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要真正促进转基因食品的良性发展,还应在如何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对转基因食品实行标志制,如何加强对进口转基因食品的检验监管,保证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1.《食品与发酵工业》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 r ies Vol1 29 No 19《转基因食品现状、前景及其安全性》。
2.Alcamo I E.DNA Technology[M].2nd。
New York:Harcourt Academic Press,19993.邓郁琼. 高新科技产物—转基因食品。
食品科学,2000,2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