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
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异对8、借对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杜甫《秦州杂诗》)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
这也叫“掉字易流于文字游戏。
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
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蔼)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
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
(黄庭坚)如:孙行者,祖冲之。
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读。
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
为了适合平序颠倒过来用。
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
故意把词语颠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错综对主要是解决救手法。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
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
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
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1、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倒装。
3、衬豆对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就成为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将一字豆“惜”字扇面对。
又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种形式。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四句对仗。
如无名氏《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
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乔吉《天净沙》即事)8、鸾凤和鸣对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
(邓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衬字)9、回文对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
回文对一般过来作为下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10、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11、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