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对仗
如描写三峡仙境的: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
描写鼓浪屿情趣的:(不是一般重字,追求一种格式) 雾销山头山镇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咏人称美的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叹感伤时的岳阳楼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叹山称奇的泰山南天门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考点探究: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它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 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 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考生语文素养 的考查。 能力要求:D(表达应用)
对联的基本知识
卷别
广 东 浙 江
题目设计
命题材料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联,请对出下联。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 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
福 建
全国 甲 全国 乙
全国 丙
全国 丁
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 数相等、结构相似的 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平仄不论)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面两题都是 第一题①春晖盈大地②科学能致富 春联的上联,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请选择其中一 第一题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 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⑤内容相关 。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 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 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 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以 互相商量; 2、题目分抢答题和必答题两 种,每道(组)题均为10分, 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3、必答题如该组同学均不会, 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答题,谁 答题谁得分。
必答题一、评改对联
要求:每个小组任一人说出所供对联的错误之处, 并加以修改即可得分,每小题10分。 第一组: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另有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才华横溢,曹植走 七步、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分析: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 “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 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 个形容词,这个题难度较大。 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这个答案是不能得分的。抛开前面的 “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 很明显 ,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 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 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 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4.行业联:表明职业的对联
酿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东西南北人
5.交际联:包括喜联、寿联和挽联等
红梅吐芳喜成连理
福如东海长流水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三、对联的形式:
A、 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一
般可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如“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 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ECAB
第三组: (9) 荡漾香汤和气脉;淋漓津汗长精神。( ) (10)新花雪色晴能舞;古调琴声静可弹。( ) (1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 (12)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汝惜光阴。( )
L、竹器店 N、钟表店 J、弹棉花店H、澡堂
HJ LN
第四组: (13) 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 )
四、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字数相等 结构一致
(二)词性相对 位置相同
(三)仄出平对 音调和谐
(四)内容相关 上下衔接
①字数相等。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 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结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 并列,动补对动补。 ③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 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 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④平仄相对。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 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 “仄起平收”。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成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 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现代 汉语词典》)
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 名。
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 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 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 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 文体形式。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风”和 是名词对名词:“潜”和“细”是副词对 副词:
“物”
“野径”和“江船”,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黑”和“明”形容词对形容词。
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 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 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 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 许的。如:杜甫的<登高>四联全对仗.
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是定律,轻 易不能违反的。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 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通俗地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就是 仄声。 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 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另有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最适合的对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 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
树一代新风)
分析
第一题第1联,上联(出联)“扫千年旧习”,有些考生顺笔写 出“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自我感觉良好,粗略看两个联 对的还可以,但以“符合要求,优中选优”的标准来看就发现了 问题。“扫”动词,可以对“树”“做”,“旧习”名词偏正短 语,对“新风”“新人”都可以,只是“千年”为数量词,对名 词“时代”不甚恰当。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 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 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 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 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 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 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 “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14) 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
(15) 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求( ) (16) 瓦缶澄来银有影;金刀割处玉无瑕。( ) I、照相馆 F、豆腐店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 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B、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联分为 严式对和宽式对两种。 宽式对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 可 。 严式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用严式对,但不太严格。 作为高考题,为了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一 般还是强调用严式对。即强调“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很重要的一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 字(对‘平仄’不做要求)”。
古诗中的对仗
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 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 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 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 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 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春夜喜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第二组:上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第三组: 上联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第四组: 上联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抢答题一: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 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10分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 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 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联对仗工整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学生分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