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讲: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第1讲: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
抑制、没有愉快感等。儿童抑郁除了情绪障碍外,还可能有行为障 碍,有时甚至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的表现,如多动、攻击别人、害怕 去学校、逃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同时,抑郁还可表现出多种躯体 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低下、疲乏无力、胸闷心悸、头痛胃痛、
周身违和、遗尿遗屎等,因此,常被误诊为躯体疾病。
疗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目的是促进对患
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
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动作等,消除睡眠障碍、
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患儿的家庭成员
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方能对患
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1.4 品行问题
儿童的品行问题主要表现为如偷窃、经常打架、骂人、扰 乱课堂秩序、经常性说谎、多次离家出走、逃学、攻击和破坏 行为等。这些表现常因诸如家长对儿童溺爱,采取放任不管的
此外,导致继发性儿童学习困难的疾病还有以下几种:
注意缺陷(儿童多动症)、品行障碍、适应障碍,这些均 属于继发性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 取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有 20%的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 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为5%~10%,男女之比约为2∶1。
理卫生问题常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3~ 15岁儿童少年中发生持久,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 理卫生问题大约是5%~15%;在发展中国家,粗
略估计也相差不多。一般说来,有心理卫生问题
的男孩多于女孩,青春期多于童年期,大城市多
于小城镇,小城镇多于农村。但从近年的调查结
果看,农村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呈

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 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
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
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 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 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
而担忧等。对待遗尿,切忌羞辱儿童,而要查出原因,有针
对性地进行帮助。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语言障碍。多发于2~7岁,男女比例约
为3∶1。发生原因最多见于父母对孩于学话过于急躁,作过多的矫
正,或强迫儿童讲话造成的。有些孩子因受到突然惊吓或刺激,还 有些是因为模仿他人口吃而口吃。有口吃的儿童因害怕受到其他小
因很多,归纳起来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 素)、脑损害因素、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如 金属元素中毒),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有以下5个主要特点:
(1)过度活动:活动过度大都开始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称的活动水平过高是其特征表现
态度或管教过严、亲子关系紧张、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学
业失败和受坏人教唆等。针对这些原因,在家长与老师密切配 合下,通过调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耐心说服教育,尊重儿 童的人格和自尊,则有利于矫治;但需耐心,反复指导才能奏效。
1.5 顽固性不良习惯
儿童顽固性不良习惯包括吮指、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 题。吮指是从人生命早期吮吸活动中遗留的习惯行为。新生儿刚出生 时,只要他们的口唇触及乳 头就会产生吮吸动作;稍大后,可能由于 饥饿而将手指放入口中吮吸,也有的儿童在感到无聊或想睡觉等松弛 状态下不自然地吮指。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在1~2岁最为频繁,随 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减少,至学龄期大都自然消失。儿童长 大后如仍有这种行为,大部分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 爱、不被人关注、受挫折等,可通过给予更多的关怀或适当使用奖惩 等心理疗法加以矫正。
子的父母给予指导。
1.2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时期,
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
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 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
9岁最为突出,我国患病率在1.3%~13.4%。引起多动症的原
咬指甲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不良习惯。大多从四五岁起,
6岁左右为高峰,到11岁后逐渐减少。有的学生还啃咬铅笔头、
橡皮或红领巾等物品。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啃咬习惯是一种 内心紧张的发泄。例如教师或家长对待孩子过于严厉,功课 太难等,都可导致儿童咬指甲。有调查表明,近1/6的小学一 年级学生有啃咬指甲的习惯,位居各种不良习惯之首。对于
良而夭折。但数周后,大多数儿童能从这种抑郁退缩状态中
恢复过来,对环境能有正常的兴趣和反应。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
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 的疾病,发生率约为0.3‰左右。该症多见于男孩,男 女比例为(4~5)∶1。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早期为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 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社交困难, 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
响,而且不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家长要注
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儿童了解平衡膳
食和合理营养的重要性,以预防儿童偏食。
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
1.青春期性心理卫生问题 青春期由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容易出现
心理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在青春期常见的问题有: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对性生理变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而产生的不适现象。青少 年对生殖器官的发育、阴毛的生长、乳房增大、月经、遗精现象的出现,感 到紧张、焦虑、困惑不安,甚至产生恐惧和自卑。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多 数是认知偏差造成的,通过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完全可以克服。
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
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

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
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

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 要”。

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
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
心理医生在儿童出现学习困难时及时 介入,可以帮助儿童们发现问题,并给予 解决,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使 自己的心理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 习成绩才能达到最好的 水平,并能提高儿 童适应复杂社会的环境和具有较高的创造
性。
对学习困难干预的工作方法,是通过测查、分析和 观察,以了解儿童行为和能力方面的特点,了解儿童在不
之一。 (2)注意集中困难。这种小儿的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
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多动儿童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对一些不愉 快刺激作出过分反应,以至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
(4)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智力偏低
与测查时注意力不集中有关。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 (5) 另外,多动症儿童会伴有品行障碍、焦虑障碍和学校技能障碍。
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儿童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
伤体验的儿童则占17.6%。
正常儿童遇到某些特殊的不幸事件时,可以表现为情绪抑郁、
心境不佳,但能很快适应。而某些遗传素质不良,早年经历坎坷的
儿童,抑郁表现可持续甚久。儿童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易激怒、敏感、 哭闹、好发脾气、不安、厌倦、孤独,常伴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
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 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 钝或过敏。

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
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尚无定论,与遗传因素、
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治
朋友的讥笑,不愿与人交往,极易形成羞怯和自卑的性格,同时也
容易造成易兴奋激惹、情绪不稳。如果能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刺激, 避免周围人的讥笑,并培养儿童从容不迫的讲话习惯,树立自信心, 将非常有利于口吃矫治。
偏食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常见。偏食易造 成营养不合理,进而导致儿童营养缺乏、消化不
良、肥胖等,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带来严重影
同的年龄阶段智力方面各种不同能力的发育程度,以及对
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良而产生的对学习失去信心及学习兴 趣下降等问题进行干预,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平等的朋友 关系。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心理训练或药物治疗, 使儿童摆脱心理冲突,恢复到平静和愉快的学习中来。对
儿童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和困难,及时发现加以解决,对孩
还有表现为情绪不稳、过分任性、冲动和常有出乎意料的行为。
大多数独生子女因为在家庭中受到过分保护,家长为了孩子的 安全,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过分注 意,使儿童在无形中形成一些问题行为。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儿童青少年中有
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 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 的、暂时的,但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儿童期真正的抑 郁症并不多见,只是在有其他躯体或精神问题时,儿童才会伴有抑 郁情绪。抑郁在8岁以下儿童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一般女 孩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儿童中,抑郁症的 患病率为1.8%,学前儿童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
这种情况,除注意减少儿童的压力和紧张的心情外,可鼓励
儿童多用手做一些事情,分散注意力。
遗尿是指儿童在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的不自主排尿,
即在清醒时不能控制排尿反射,或在睡眠中失去排尿警觉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