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市樊川中学12-1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4)(无答案)(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分)(2)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1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2分)(4)人们在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的时候,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一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ã chū()。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ú xiâ zhì biàn( )的神气。
(3)大凡已成为我们的bǐnɡ fù()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4)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chãn xī()中依稀可见。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位置)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去“使”字)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搭配不当,“改革”改为“提高”)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4.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且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写登山的感受。
(80字以内)(4分)备选词语:凝望风和日丽美不胜收流水潺潺青翠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12分)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面山而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年且.九十余悲之,且.曰 C.⎩⎪⎨⎪⎧ 方.七百里今齐地方.千里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他坚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3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联想。
B .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强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C .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意思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弱小。
D .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二)(10分)将书读活吴泰昌①当下想读或爱读书的人众多。
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老的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活动的这个特点。
读书,就是人要将死书读活,读者与活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长智慧、知识,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②许多前辈早悟到了读书的这种奥秘,一再以各种表述提醒读者。
茅盾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而高尔基则说得更具体、形象:“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③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是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所在。
只有用思想、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死书才能成为读书人眼中、心中的活人,一位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忠实朋友。
④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
作者和读者均是独特的“这一个”。
作者通过书面发出交流信号,读者接收了信号后,经过思考、领悟,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原意,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有所增补,甚或读者会有超出作者所预想的发现和联想。
读者寻找作者的空间自由度是很大的。
有修养、有经验的读书人,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比一般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
文学作品许多人爱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之学术等著作留给读者阅读的想象、联想、创造的空间更大。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界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
经常在这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著名作家杨绛如是谈论自己的读书。
⑤生命有限,知识无涯。
目前图书出版事业空前发达,中外古今旧书新著浩繁,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际活动俱增,即便是一个迷恋读书的人,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很有限。
面对这种状况,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
世界各国都有悠久的读书传统,前人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先贤哲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种种读书方法,推荐列举过数不胜数的好书篇目。
凡此,对我们今天的读书人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达·芬奇说:“在经验的指导下读书,价值要大得多,因为经验是他们老师的导师。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而像他这样的饱学之士也坦承,在他家藏的大量图书中“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读书,读者与书的作者在相互自由地寻求和选择。
在博览泛读好书的基础上,再花工夫精读少量。
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有差异。
北大教授朱光潜和宗白华,是公认的两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
他们爱读西方古典哲学、美学经典名著,但偏重的对象却大不一样。
朱光潜爱读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黑格尔的《美学》、莱莘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并翻译成中文出版;而宗白华则爱读叔本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翻译出版了康德的名著《判断力的批判》(上)。
⑥“读书乐”,是长久流传的一句话。
“乐”从何来?读书本是花时间、伤脑子的苦事,而从书中获取的多方面充实感,则是苦事成乐事的根由。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
”只有会读书的人,将书读活的人,才能尽情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读书之乐。
10.作者认为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读书要将书读活。
B.文章开头引用郭沫若的话,既引出论题,又简略点出“将书读活”的益处。
C.第⑤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将书读活的必要性。
D.文中画线句告诉我们:若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那就是乐事了。
12.你知道将书读活的例子吗?结合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积累从正面或反面列举一个例子作为事实论据。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5分)生机勃勃的太阳花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