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猪、鸡、鱼常见寄生虫的介绍姓名:杨昌龙(动物医学院08级兽医三班,学号200840307326)前言:根据动物寄生虫学书上,第三篇兽医寄生虫病内容的学习和实习中常听闻病种归纳出以下常见寄生虫病。
将网上的资料与课本上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各病的病因、症状与诊断、防治。
三个内容的介绍,了解该种寄生虫病。
以下资料大部分为百度百科上的内容,经过我的理解删减得到。
望老师批评指正。
一、牛的常见寄生虫(一)牛球虫病1、病因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血痢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牛球虫病多发生于犊牛。
文献上记载的牛球虫有十余种,寄生于牛的各种球虫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最常见。
球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
为直接发育型。
当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后,孢子在肠道内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产生裂殖子;裂殖子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配子生殖法形成大、小配子体,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卵囊排出体外;排至体外的卵囊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孢子生殖,形成孢子化的卵囊,只有抱子化的卵囊才具有感染性。
2、症状与诊断当牛球虫寄生在大肠内繁殖时,肠黏膜上皮大量破坏脱落、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粘膜碎片。
约1周后,当肠黏膜破坏而造成细菌继发感染时,则体温可升高到40--41℃,前胃迟缓,肠蠕动增强、下痢,多因体液过度消耗而死亡。
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
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
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后者多发生于生后数日内的犊牛且脾脏肿大。
3、防治牛球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以免球虫卵囊污染犊牛的饲料;②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在发病时可用1%克辽林对牛舍、饲楕消毒,每周一次;③被粪便污染的母牛乳房在哺乳前要清洗干净;④添加药物预防,如氨丙啉,按O.004%一0.008%的浓度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或摩能霉素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3克,既能预防球虫又能提高饲料报酬。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①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6天;②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内服,连用7天;③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连用7天。
(二)牛焦虫病1、病因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造成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斯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环形泰勒焦虫生活史需两个宿主,一个是璃眼蜱属的蜱,另一个是牛。
其中蜱是终未宿主,牛是中间宿主。
泰勒焦虫的生活史较复杂,需经无性生活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并产生无性型及有性型两种虫体。
2、症状与诊断牛泰勒焦虫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精神萎顿,结膜潮红。
中期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2—5倍。
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
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
步态蹒跚,起立困难。
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诊断要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因素、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的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进行。
3、防治牛焦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
②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
③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①阿卡普林,每公斤体重用0.6—1毫克,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
②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2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
③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
(三)牛消化道线虫病1、病因牛消化道线虫的发育,从虫卵发育到第三期幼虫的过程基本上相类似,即虫卵从宿主体内随同粪便一起被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阶段的发育,孵化第一期幼虫,然后经过两次蜕化变为第三期幼虫。
第三期幼虫的特点是虫体很活泼,虽不进食,但在外界可以长时间的保持其生活力。
第三期幼虫还能沿着潮湿的草叶向上爬行,在早晨傍晚或阴天时,它能爬上草叶,而在夜间又爬下地面。
2、症状与诊断各类线虫的共同症状,主要表现明显的持续性腹泻,排出带黏液和血的粪便;幼畜发育受阻,进行性贫血,严重消瘦,下颌水肿,还有神经症状,最后虚脱而死亡。
本病的生前诊断是比较困难的,临床症状只能作为参考,要根据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尸体剖检、粪便检查来进行确诊。
3、防治在预防中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进行全价饲养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牛舍要通风干燥,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饲料及水源。
牛粪应放置在远离牛舍的固定地点堆肥发酵,以消灭虫卵和幼虫。
②根据病原微生物特点的流行规律,应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地上放牧。
避开在清晨、傍晚和雨后放牧,防止第三期幼虫的感染。
③每年应在12月末至翌年1月上旬,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治疗可选用:①敌百虫:每kg体重用0.04~0.08g,配成2%~3%的水溶液,灌服;②伊维菌素注射液:每50g体重用药1ml,皮下注射,不准肌肉或静脉注射,注射部位在肩前、肩后或颈部皮肤松弛的部位。
(四)牛片形吸虫1、病原主要是肝片吸虫。
肝片吸虫体扁如柳叶状,新鲜虫体呈棕红色,前端突出部呈锥形,锥底部突然变宽。
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盖,另一端有扁平结节。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10~25天孵出毛蚴,在水中游动,钻入中间宿主小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胞蚴,然后通过无性生殖经雷蚴期形成许多尾蚴,成熟后离开螺体,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结成囊蚴。
终末宿主牛、羊等在吃草或饮水时吞入囊蚴而感染。
2、症状与诊断症状由童虫侵入引起的腹膜炎和创伤性肝炎所致,呈现微热、腹痛并下泻,肝部浊音区扩大,有压痛,有时突然死亡。
较多见者为慢性型,此时虫体已进入胆管定居,主要表现为贫血、衰弱,在颌下、前胸及腹下部发生水肿。
食欲不振,消瘦,被毛失去光泽而易断,严重时因衰弱而死亡。
孕畜可能流产。
一般采用粪便检查法和免疫学方法进行生前诊断。
慢性患畜常可检出虫卵,有水洗沉淀法和尼龙筛集卵法。
免疫学方法目的在于检测抗体,可用于童虫期诊断,有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死后剖检,可发现慢性间质性肝炎和慢性胆管炎病变。
肝变硬,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管壁增厚。
从肝或胆管中找出虫体,即可确诊。
3、防治治疗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硫双二氯酚、六氯酚、氯柳酰苯胺以及氯苯氧碘酰胺等。
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每年定期驱虫,粪便发酵和轮换牧场以及扑灭中间宿主螺蛳等。
(五)阔盘吸虫病1、病因胰阔盘吸虫虫体宽阔,表皮有棘,两个吸盘均很显著,其中口吸盘较粗大。
虫卵椭圆形,具卵盖,深咖啡色。
卵内有一发育成熟的毛蚴。
第一中间宿主为各种蜗牛。
虫卵被蜗牛吞食后,毛蚴从卵中孵出,形成早期母胞蚴。
子胞蚴成熟后离开母胞蚴,成堆的子胞蚴向宿主头部移行,到达蜗牛体外。
在外界,成熟子胞蚴收缩为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为草螽,成熟子胞蚴被草螽吞食后,尾蚴脱去尾球,体部穿过胃壁进入血腔,最后发育为成熟囊蚴。
胰阔盘吸虫寄生在牛、羊、猪、骆驼、猕猴等动物的胰管及胆道内,偶可感染人。
2、症状与诊断牛严重感染时常发生代谢失调和营养障碍,表现为消化不良、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等症状。
据对病牛的胰脏进行病理观察,显示胰脏表面不平,色调不匀,有的部位见有结缔组织瘢痕和点状出血。
阔盘吸虫虽有临床症状,但缺乏特异性。
应用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或剖检时发现大量虫体可确诊。
3、防治应根据当地情况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消灭病原体;消灭中间宿主,切断其生活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划地轮牧,以净化草场;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家畜感染等。
本病治疗可用吡喹酮,羊按每千克体重60-70mg,牛按每千克体重35-45mg,一次口服,或按每千克体重30-50mg,用液体石蜡或植物油配成灭菌油剂,腹腔注射,均有较好的疗效。
(六)莫尼茨绦虫1、病因包括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
犊牛常感染贝氏莫尼茨绦虫。
乳白色,呈带状。
头节小,近似球形,上有 4个近于椭圆形的吸盘,无钩。
节片,内含两组生殖器官。
节间腺为带状,位于节片后缘的中央部分。
虫卵内均含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内有六钩蚴。
莫尼茨绦虫的生活史必须有中间宿主参加才能完成。
中间宿主为地螨超科的数十种地螨,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在地螨体内经一段发育期后变为有感染力的似囊尾蚴。
家畜吃草或啃泥土时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地螨,即被感染。
在家畜小肠内经40~50天发育为成虫。
2、症状与防治轻微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呈现消化不良,慢性臌气,贫血,消瘦,腹泻,最后衰竭,有时有肌肉抽搐和痉挛等神经症状;有时因虫体过多,聚集成团,可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
感染家畜的粪便表面可发现黄白色的孕卵节片,涂片镜检可见到其中含有大量灰白色特征性的虫卵。
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时亦可发现虫卵。
3、防治鉴于幼畜在早春放牧一开始即可遭到感染,可在放牧后4~5周时用硫双二氯酚和氯硝柳胺等作成虫期前躯虫,2~3周后可再进行第 2次驱虫。
污染的牧地一般空闲两年后可再放牧。
人工草场经几年耕种后可大量减少地螨,有利于本病的防治。
本病治疗可用:①丙硫苯咪唑(抗蠕敏),5-10 mg/kg,口服。
②灭绦灵,50毫克/千克,口服(放舌根部咽下)。
③硫双二氯酚,40-60 mg/kg,口服。
④吡喹酮,5-10mg/kg,口服。
二、猪的常见寄生虫(一)蛔虫病1、病因猪蛔虫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
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
寄生在猪小肠中的雌虫产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经11~12天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这种虫卵随同饲料或饮水被猪吞食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并进入肠壁的血管,随血流被带到肝脏,再继续沿腔静脉、右心室和肺动脉而移行至肺脏。
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这里度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此后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后随黏液进入会厌,经食道而至小肠。
再次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虫体以黏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
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便排出。
2、症状与诊断临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
病猪伏卧在地,不愿走动。
幼虫移行时还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现荨麻疹和某些神经症状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