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备考经验交流发言稿
一、总结2019届高考备考经验
1、扎实做好第一轮的复习备考工作。
第一轮复习备考就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那么第一轮复习如何打基础?就是突出主干知识,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从授课到训练,既要达到面面俱到,又要精讲精练,这就是一轮复习的关键之所在!
2、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务必紧紧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主题,把五个核心素养牢牢把握。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其中突出时空观念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其他核心素养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比较难于掌握。
所以,在高考备考中,如何突破对学生时空史观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老师都是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记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同时我们的做法策略上就是要做调整,比如,在寒假之时,我们要让学生去总结历史阶段特征、画历史时间轴、研究历史大事年表,通过这些方法,熟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阶段特征,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影响、意义等着要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做好高考题!
3、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备考工作!
学生如何做题,其实很关键就是如何审题,审题不清,就不能准确解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审题必须查找关键词,关键句子。
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四要素去理解。
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非常关键的。
其实准确审题,与学生的史学知识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而这个课外书主要是关于历史科的,比如史学名著、史学研究、考古成就、经典历史事件等,比如钱穆先生的作品《国史纲要》,刘宗绪先生的作品《历史学科专题讲座》,顾颉刚先生的作品,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作品,还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全球通史》等,只有了解他们的作品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解高考题!
4、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有效方法。
在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学生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工作,最后就会前功尽弃!比如答案没有序号化、没有段落化、没有要点化,不规范、字迹潦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平时的备考中务必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在平时考试强调字迹分值(6分为好);答案突出关键词(比如原因、观点、意义、等),组织答案强调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等,没有这些的一定会失去关键分!
二、2020届高三备考策略
(一)、加强备考理论学习
(1)明确高考的核心功能和评价体系:
高考核心功能:“一核”(核心功能):为什么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导向教学;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目标):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
素养、核心价值;
“四翼”(考查要求):怎么考: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应用性
①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
《教育部高考试题评析》中指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
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②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
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础性:不是要考教材原话,而是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
高考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综合性: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综合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性,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
③积极“导向教学”,树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文科综合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2)分析高考命题的相关因素(新老课标之比较)
2018年《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依据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定。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注重内容能力: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考试说明分析
2019年《考试说明》全国卷考试范围与2018年相比,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变化1: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获取与解读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一目中,将示例3,更换为2013年全国卷Ⅱ的京剧脸谱的试题。
变化2:将“描述和阐释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一目中的示例9,换成了2014年海南卷美国企业使用流水线的试题。
(二)高考命题“三个点”:
①共同点:都是中国当前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②核心点:学科核心素养--5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③落脚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第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领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
三、研讲练思、科学备考
(一)、一轮概况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知识能力:以课标、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基础为主旨,紧密结合学情,以知识为载体,关注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准确摸清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加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比较联系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
通史意识:鉴于学生通史意识淡薄,通史中的时空观念、时序意识、阶段
特征较薄弱,特别要渗透通史复习。
2、制定高三整体复习计划
第一轮(2019年8月1日-2020年1月底):根据新老教材内容,强化时序、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第二轮(2020年2月-4月中旬):通史+小专题突破,阶段特征、融会贯通。
第三轮(2020年4月下旬到6月初):回归考点,由学变考,总结规律,形成模式。
3、一轮复习基本思路
古代史:模块专题+通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范式引领,突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和文明多样性
近代史:模块专题+通史,全球史范式、近代化史观引领,突出时空观念和近代化
现代史:模块专题+通史,全球史范式引领,强调多种文明并存和联系(二)、组编资料
1、细目表:研究2018、2019年高考题细目表
2、习题安排每周:周二限时训练、周五测试、课时作业、思维导图、学习反思;周六综合训练等
3、高考真题集
高考真题集整理目的:一为教师教学参考,在备课时有方向,有针对性、有深度。
再就是活化思维,深入理解高考的理念,同时活跃思维,自觉创新--讲解创新,编组习题创新等。
二为学生做训练准备,突出阶段性,突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三)、精细教研
1、备课组教研计划:每周提前一周确定教研内容,制定周教研计划
2、备课组教研时间: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科组全员参加(每周二下午第八节课历史科组室)
3、备课组教研流程:学科教研
①学科事务----常规、组题、组卷、考试、活动等等点评
②集体教研、全力攻关
(四)、高效课堂
网络构建----思维突破 ----专题讲解----通史联系---中外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