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五章1

《老子》五章1

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当今解读老子的书籍
清代太清宫
老子墓
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 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言相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 子 》 五 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 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 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 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 问礼。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道西风瘦马 。 兵者,诡道也。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 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 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下王。
(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 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 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 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 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 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 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 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 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 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 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 页。
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Hale Waihona Puke 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 便
——南怀瑾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 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 互补”呢?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 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 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 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 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 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 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 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 《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 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 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 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 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 影”。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
之道。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 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关于《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 千文》 、《道德经》或 《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相关主题